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EDA/PCB > 業界動態 > 日韓中的半導體“三國殺”

        日韓中的半導體“三國殺”

        作者: 時間:2018-04-24 來源:云鋒金融 收藏

          VLSI 項目成為日本“官產學”一體化的集大成者。它將五家平時互相競爭的計算機公司以及政府和高等院校的研究人才組織到了一起。從管理架構上來看,日立公司社長吉山博吉擔任理事長,通產省的根橋正人負責業務領導,來自東京工業大學的垂井康夫則擔任研究所長。這意味著平時在技術研發上相互提防的企業有了充分交流的渠道,而學術研究和商業應用之間的轉換通道也變得更加通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4/378868.htm

          1980年,日本宣布為期四年的“VLSI”項目順利完成,期間申請實用新型專利1210件,商業專利347件。更重要的是,到了64K DRAM大規模時代,富士通公司的研發進度開始與IBM、德州儀器等美國企業并駕齊驅,而到了256K DRAM時代,美國才剛研制出來,日本富士通和日立的產品已經量產上市。

          靠著政府和產業界大規模的投入,日本一步步抹平了在領域和美國的技術差距。

          轉

          上世紀80年代是日本在行業的全盛時期。

          一方面有成本和可靠性上的優勢,一方面有崛起的汽車和個人電腦行業做應用場景,日本企業開始進入投資-量產-再投資的良性循環,對美國出口額從1979年的4400萬美元暴增至1984年的23億美元。

          而反觀美國,由于在石油危機后經濟陷入停滯,企業主導的半導體領域投資逐漸減少,這成為在技術和工藝上被日本全面超越的關鍵原因。

          莫斯泰克被收購,英特爾巨額虧損宣布退出DRAM領域,德州儀器也被富士通奪去了行業老大的位置。到了1989 年,日本芯片在全球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53%,而美國僅剩37%

          

        中日韓的半導體“三國殺”

          1990 年全球十大半導體企業,日本企業(灰色)占據六席,資料來源:CNKI,云鋒金融整理

          不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日本半導體行業盛極而衰的轉折點同樣是因為投資。

          由于之前的巨額資本開支,日本廠商在1985年之后有了海量產能,這讓當時商業應用還不夠多的芯片價格出現暴跌。日企將美國對手打趴下的同時,卻也“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讓自己的盈利能力受到了巨大影響。

          和之后韓國半導體產業的寡頭壟斷不同,日本的產業模式是由幾家巨頭齊頭并進,在盈利受損的情況下,出于股東權益的考慮,日企不得不減少了對半導體的技術設備投資。

          1985年,日本砍掉近40%的設備更新投資和科技紅利投入。隨后兩年,日本企業的有效研發投入更是出現了接近80%的斷崖式下跌。

          火上澆油的是,此時日本已經進入了全面泡沫時代,資金瘋狂涌入房地產和金融市場,不再青睞半導體這樣需要大量前期投資卻短時間看不到成效的實體產業。加上廣場協議之后日元迅速升值,半導體產品出口的競爭力受到了極大影響。

          韓國的三星、現代、LG等廠商在此階段通過加大投資彎道超車,迅速趕超日本。1992年,三星將NEC擠下了DRAM產業世界第一的寶座,日本半導體產業的輝煌結束了。

          合

          在上世紀90年代以來半導體價格起起落落的周期中,日本企業一方面要消化“失去二十年”帶來的經濟衰退影響,一方面還要鼓起勇氣追加投資,以便和年輕氣盛的韓國三星,以及借CPU打了翻身仗的美國英特爾競爭,這成為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的行業衰退徹底打垮了日本的半導體企業。富士通在1999年宣布退出DRAM芯片市場,曾經獨霸天下的NEC、日立、三菱則將各自的DRAM部門合并成立爾必達(Elpida)。

          然而爾必達從一出生便帶著滿身傷病,不但管理混亂、職位冗余,甚至在工藝、設備等生產供應鏈上都沒有實現統一兼容,完全無法與集權式管理的三星競爭。

          2012年2月,當爾必達向東京地方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時,公司負債總額已高達4480億日元(約合89.6億美元),是日本史上最大的破產案件。2012年7月,美國的鎂光(Micron)以區區25億美元的低價收購爾必達。

          歷史就是這么愛開玩笑,兜兜轉轉幾十年,最終日本DRAM產業的遺珠還是回到了美國人的手中。而日本的半導體產業,從此收縮到了上游的材料領域割據為王。

          韓國

          如果說日本半導體行業的崛起依靠的是初期從美國的技術引進加上政府“官產學”三位一體的規劃和投資能力,那么韓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路徑更像是這個故事的加強版——更密集的技術援助,更“無賴”的政府保護和更強勢的企業投資。

          “棋子”韓國

          韓國半導體產業的起步比美日要晚上十幾年。

          當美國和日本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已經先后進入晶體管時代時,韓國的樸正熙剛剛通過軍事政變上臺,整個國民經濟還處于崩潰的邊緣。

          因此,和日本從一開始就采取嚴格的貿易保護政策呵護本土電子產業不同,韓國政府在發展伊始采取的是拿來主義——只要你愿意給,不管什么條件我都接受。

          在這一階段,韓國政府不但放寬了《外國資本引進法》,還謀求加入《關貿總協定》。1966年,當年向日本授權平面技術生產工藝的美國半導體巨頭仙童公司向韓國政府提出了建廠要求。但仙童的條件十分苛刻,不但要求獨資經營,而且還要求政府允許獨資公司的產品在韓國市場銷售。盡管如此,韓國政府還是咬牙同意了。

          有了這一先例,摩托羅拉、東芝等電子巨頭紛紛效仿,韓國的芯片組裝廠如雨后春筍般建立了起來。這些半導體跨國巨頭采取來料加工的模式,利用韓國的廉價勞動力組裝美國、日本的零部件再轉出口,從中賺取了不菲的利潤。

          幾十年后,韓國巨頭們把同樣的模式用在了中國身上。海力士拿著韓國利川工廠淘汰下來的8寸晶圓設備,依靠中國的資金、土地、工人和市場,只用了3億美金就撬動了20億美元的投資,順利地在無錫建起了中國當時最大的晶圓廠。

          

        中日韓的半導體“三國殺”

          由無錫市政府負責投資建設,耗資3億美金的海力士廠房,建好后再返租給韓國海力士使用,圖片來源:海力士官網

          但當經濟逐漸企穩復蘇后,韓國政府慢慢露出了“無賴”的一面。

          1969年,當時還在經營紡織、化肥、制糖這些傳統產業的三星財團,在韓國貿工部支持下開始為日本三洋代工生產家電,包括12英寸黑白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等,借機進入了電子產業。

          等到1974年三洋完成了對三星的技術轉移后,韓國政府立刻修改了外資的投資法規,不再對合資企業開放本國市場,從而迫使三洋等日資企業停止了在韓投資,全面退出韓國市場。

          企業與企業,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從來就不是“潔白無瑕”的,法規既然由國家制定,就會以最符合當時國家利益的形式出現。

          韓國人無疑深諳此道。

          不過政府只能算是韓國企業進入電子行業的引路人,美國才是韓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貴人。

          當年三星的太子李澤熙從美國回來后,花了十年時間試圖進軍DRAM行業,卻一直找不到法門。直到1983年,三星宣布在京畿道器興(Giheung)建立第一個半導體工廠,卻意外獲得了美國的支援。

          原因很簡單。彼時,美國的半導體行業已經被日本同行打得潰不成軍,從政府到企業都急需一支外援來幫他們打一場漂亮的反擊戰。既有充足的意愿和政府的支持,又有廉價勞動力的韓國企業就成了首選。

          在美國的扶持下,韓國的半導體產業直接從16K DRAM起步,僅僅用了3年時間就一口氣掌握了16K到256K DRAM的關鍵技術。這一階段,美國對于韓國的援助規模超過了20億美金。

          當然,拿到技術只是第一步,如何消化理解和再創造才是關鍵。這時,韓國人的民族自豪感開始起作用。



        關鍵詞: 半導體 集成電路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京市| 临夏市| 皮山县| 东城区| 香港| 景洪市| 扶沟县| 辛集市| 怀柔区| 双桥区| 措美县| 甘德县| 大港区| 白水县| 广元市| 宝丰县| 东台市| 泽州县| 竹山县| 曲沃县| 成安县| 通渭县| 上高县| 偏关县| 吉木乃县| 化隆| 新田县| 靖宇县| 攀枝花市| 闽清县| 石棉县| 潜山县| 理塘县| 额济纳旗| 松滋市| 永靖县| 米林县| 正蓝旗| 南昌市| 莱阳市| 枣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