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EDA/PCB > 業界動態 > 日韓中的半導體“三國殺”

        日韓中的半導體“三國殺”

        作者: 時間:2018-04-24 來源:云鋒金融 收藏

          日本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4/378868.htm

          起

          1963年,日本的產業似乎走到了一個死胡同。

          在此之前的十年,由于美國“援日抗蘇”的大方針,日本坐收漁翁之利,以極低廉的價格獲得了美方大量先進技術的授權。日本的電子產業越過了軍用,直接在民用領域飛速發展。

          日本政府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做了兩件事,一個是在通商產業省(相當于中國的工信部)底下設立了工業技術院,完全由財政撥付經費,負責推動日本整體產業技術的發展;另一個是頒布了電子工業振興臨時措置法(電振法57-71年),限制外資進入日本,以保護本國市場,同時引導日本企業向電子行業進軍。

          其實那時候日本的晶體管產業已經發展的相當紅火。1953年,SONY(當時還叫日本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的創始人盛田昭夫耗資2.5萬美元從美國西屋電氣引進了晶體管技術后,用了三年時間研發推出了袖珍收音機。

          這個很能體現日本人心思的產品一炮走紅,晶體管也找到了一個絕佳的商業用途。

          

        中日韓的半導體“三國殺”

         

          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SONY前身)推出的第一款袖珍晶體管收音機TR-55,圖片來源:搜狐新聞

          在此之后,隨著規模化生產,日本的晶體管價格明顯下降。1953年SONY試制晶體管時一顆還要11美元,到1958年已經降到0.5美元。到了1959年,包括SONY、NEC、三洋、東芝在內的日本企業一年生產了8650萬顆晶體管,這一規模已經超過了技術的發源地美國。

          為什么日本的晶體管產業可以發展的這么快?說來是一個中國人都很熟悉的原因。

          當時的日本和美國相比,最大的優勢就是人工便宜——東京電子廠的日本工人月薪還不到30美元,而美國技術工人一個月要拿380美元。

          不過這時候的美國并不在乎誰生產的規模大,因為它正處于產業技術日新月異的突破期。

          1959年2月,美國德州儀器(TI)的工程師杰克基爾比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塊,他也因此在2000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西屋電氣(Westing house)為代表的美國企業向世界宣布:“晶體管時代已經過去,以為代表的技術才是未來的主流。”

          因此,雖然晶體管的產業規模做到了世界第一,雖然在政府部門的技術援助下,日本NEC公司也在1958年推出了第一臺完全國產化的晶體管計算機NEAC-2201,但當日本政府驕傲的把它運到巴黎萬國博覽會上進行展出時,卻發現這個產品已經out了。

          這讓日本人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之前政府還只是提供技術援助,研發主要依靠企業,而在此之后就迅速升級為“官產學”三位一體進行技術攻關。

          舉個例子,通產省工業技術院的電氣試驗所在1960年底利用逆向工程的方式研發出日本第一塊晶體管集成電路后,東京大學工學部的教授們旋即與NEC公司展開合作,對晶體管集成電路進行基礎性的研究。

          

        中日韓的半導體“三國殺”

          參與研制晶體管集成電路的日本通產省工業技術院電氣試驗所骨干成員,左起,傳田精一(研究員,東北大學工學博士)、垂井康夫(部晶體管研究室主任)、井上ルミ子、鳴神長昭。圖片來源:新浪博客

          然而日本的科學家們很快就發現,逆向工程可以幫助實驗室研發一塊集成電路,卻無法幫助工廠批量生產。工藝技術,從那時起就是橫亙在實驗室和工廠之間的一道天塹。

          不過在當年,解決日本人難題的辦法正好掌握在美國人手中。美國著名的仙童半導體已經有了一套成型的“平面技術”生產工藝,可以幫助實現硅晶體管的批量生產。

          更妙的是,1962年仙童公司決定以收取技術授權費的方式向其他企業傳播這一制造工藝——已經苦苦等待好幾年的日本NEC公司立馬把錢拍在了仙童CEO的桌子上。

          解決工藝問題后,日本NEC的集成電路產量暴增。1961年只有50塊,1962年增長至1.18萬塊,1965年達到5萬塊。到1970年,日本NEC的集成電路產量已經達到3998萬塊。

          不過,NEC取得這一技術授權之后并沒能獨享,日本政府要求它將其開放給日本的其他企業。盡管NEC有一百個不情愿,但由于自己的技術研發還要仰仗政府的投入,因此也只能遵命行事。三菱、京都電氣等公司趁此機會快速切入,日本的半導體產業正式起航。

          承

          在半導體產業啟程之后,日本政府又做了兩件事情:

          第一個是“明目張膽”的貿易保護。60年代初,德州儀器看到日本電子產業的蓬勃發展,想要設立獨資子公司分一杯羹,卻在日本政府那里吃了閉門羹。經過四年的軟磨硬泡,通產省終于松了口,卻提出了極為苛刻的條件——拿核心技術來換市場。

          這個換,和改革開放后中國的“拿市場換技術”形同而神不同。

          日本政府要求德州儀器先和索尼設立股權對半分的合資公司——凡是德州儀器獨資子公司銷售的產品,在合資公司里也必須有。其次,要在三年內向日方公開與產品相關的所有技術專利。最后,德州儀器獨資公司的產品在日本市場的占有率不得高于10%。

          三管齊下,通產省為了拿到技術的同時保護日本市場,可以說是相當處心積慮了。

          這僅僅是當年日本政府保護本土電子產業的一個縮影。為了防止美國企業的沖擊,通產省還只允許極少數的電子元器件進口,而對200日元以下的中低端芯片元件進口設立了很高的關稅,甚至采取了進口許可證政策。

          第二個是“深謀遠慮”的政府主導。70年代的日本半導體產業遭遇了兩個重大事件的沖擊:一個是在美國的政治壓力下,1974年日本被迫放寬了計算機和電子元件的進口限制。當時在技術上有著碾壓優勢的“藍色巨人”IBM公司如入無人之地,橫掃日本各大企業,僅僅用了一年時間就占領了日本計算機市場40%的份額。

          另一件事也和IBM 公司有關,其內部的“Future System計劃”文件曝光,透露出IBM要在1980年之前開發出1M的DRAM內存芯片用于下一代電腦。要知道,當時日本企業還停留在1K DRAM的技術層次,這之間的差距不是十倍,也不是一百倍,而是1024倍。

          日本人再次被深深的刺激了。為了應對沖擊,日本政府在1976到1979年期間組織了一場奠定之后在半導體領域地位的關鍵行動——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共同組合技術創新行動,簡稱VLSI項目。

        中日韓的半導體“三國殺”

          1977年5月5日,日本VLSI技術研究所宣布研制成功可變尺寸矩形電子束掃描裝置。圖片來源:新浪博客

          這一項目以通產省提出的“下世代電子計算機用超LSI研究開發計畫”為中心,以富士通、日立、三菱、日本電氣、東芝五大公司為骨干,聯合日本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綜合研究所和計算機綜合研究所組成“超LSI研究開發政策委員會”,投資規模超過720億日元(約合2.4億美金)。

          這個金額有多大?作為比較,當年中國的外匯儲備總量只有1.8億美金。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關鍵詞: 半導體 集成電路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乐县| 深泽县| 象山县| 共和县| 武城县| 湘潭县| 治县。| 封丘县| 巩义市| 蓬安县| 滨州市| 涞水县| 大港区| 清水县| 琼海市| 凤城市| 巴彦淖尔市| 墨竹工卡县| 昌乐县| 右玉县| 韶关市| 肃北| 确山县| 大厂| 绥芬河市| 资源县| 南华县| 和田市| 嫩江县| 定陶县| 东乡县| 年辖:市辖区| 太仓市| 延寿县| 沂南县| 商都县| 卢湾区| 阳西县| 湘潭县| 福清市| 黎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