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固態電路會議上的六件驚奇事
上周在2010年國際固態電路會議(ISSCC)上,大量聚焦在功耗管理電路,缺少關于納米技術及軟件方面的論文及參加者的數量不多,恢復緩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6105.htm邀請您分享每年來自全球各地芯片設計者的最感興趣的事,以下是一些體會或者出自編輯們的討論。
1) 到處都談功耗
在每個電路設計中如何盡可能的減少電流是最基本的常識,如今可包括處理器,接受器到醫療注入器。因此看到比之前越來越多的有關功耗的醒目標題在文章的開頭。
非常清楚,MIPS,每秒百萬條指令及兆赫,一直到毫瓦和pico焦耳都可作為新的計量指數,功耗已成為電路設計中一項非常重要的指標。
已經看到有許多文章是有關能量俘獲電路及有一份報告有關nano瓦的傳感器。
2) Software nowhere 不見軟件
功耗已成為關鍵性指標,非常奇怪作為設計工作的整體不可分割部分之一的軟件沒有專門的會議。實際上軟件與硬件已不可分開,軟件的作用能夠邦助實現低功耗,甚至到晶體管級水平。
3) 會議的參加者緩慢回升
因為2010年半導體業有亮麗的表現,所以認為會議可能受到追棒。但是實際上參加者及演講者比預期少許多。
ISSCC會議的參加者數量緩慢的回升,從2008年的3450人到2009年的2300人,下降達30%,而今年已開始回升,僅2700人,增加12%。
每年ISSCC對于芯片設計師是一次互相交流的盛會。眾多來自全球的大型或者小型公司或設計小組及學院的工程師們聚集在一起參加ISSCC的各種討論會及晚宴。
有些帶著第一個芯片設計的剛畢業學生,在它們有十年以上經驗的老師帶領下來分享它們的故事及展示它們的技術成果。
4) 微小的納米存在
本次會議十分令人驚奇是很少有關納米技術的文章,有關這方面只有一位演講者。會議的組織者之一Laura Fujino對此發表些看法。
Fujino認為納米技術的成功從邏輯上取決于由傳統硅IC技術提供的精力充沛的相對大的電流介面(interfaces)。
Fujino引自James Meindl的評論,在它的大量文章中,未來納米技術中非常有前途的,可能是石墨烯納米帶,目前已經看到有生存前景的晶體管及集成電路呈現。她補充道,具有場效應晶體管功能的帶(ribbon)已可以實現,為未來硅之后的技術帶來強勁的希望。
5) 分裂技術歷史
蘭色巨人IBM重申這是一種新的結構,目的是為在服務器和導航處理器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非常清楚在這個話題中包含有更多的內容。設計者開始互相溝通,在ISSCC會上是它們的孕育地。
ISSCC的組織者之一Kenneth Smith把從1952年開始違反美國反托拉斯法的分裂技木歷史再次提起,吸引了與會者的眼球。晶體管和固態電路的發展要依靠軍事工業強有力的支持,如Raytheon公司等,所以政府并不希望開放討論技術問題。
6) IBM支持NPU導航處理器單元
在所有報告中IBM的一項新網絡/服務器處理器是最驚奇事之一。對于一家大公司在ISSCC上發布一種新處理器這些天來很少見到。IBM在一年之前曾退出這個市場,此次再次進入,讓業界感到驚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