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乃被美國公司舉報:發改委只是棋子?
近日,高通反壟斷案成為業內熱議的話題,觀點可謂五花八門,但大多集中在了對于高通及中國手機產業及廠商的利益影響身上,而且所有的推斷基本上都是基于國內相關企業舉報高通壟斷而引發的發改委啟動對于高通的反壟斷調查。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0013.htm但這之中有一個細節或者被忽略掉了,那就是高通反壟斷案落定之后,在發改委隨后召開的通氣會上,其對外界正式披露的針對高通啟動反壟斷調查的起因竟然是2009年,兩家美國公司向發改委舉報高通公司壟斷;2014年8月,一家美國公司舉報高通公司,除此之外,亞洲其他國家的企業也向發改委進行了舉報。
不知業內看到這個事實作何感想?至少從我們的角度,這個調查起因或者說始作俑者太讓人感到意外了。之前我們一直認為是中國的相關企業首先向發改委舉報的高通壟斷。畢竟這關系著他們的切身利益。現在看來事實遠非這般簡單。
如果按照上述發改委對外公布的高通壟斷案始作俑者是美國和亞洲其他國家(至少排除了大陸企業)的企業,再結合基本的商業競爭常識來推斷,這些始作俑者首先應該是在移動芯片市場高通最直接或潛在的競爭對手。這里我們不妨列舉出一些企業:聯發科(中國臺灣)、Marvell(美國)、德儀(美國)、博通(美國)、英偉達(美國)、英特爾(美國)、三星(韓國)。需要說明的是,德儀、博通、英偉達已經在競爭中因退出手機芯片市場而出局。那么剩下尚具競爭實力的就是聯發科、Marvell、三星和英特爾了。這之中我們又可以細分成高通最直接的競爭者,例如聯發科、Marvell、三星和潛在的競爭者英特爾。
對于高通最直接的競爭者,例如聯發科、Marvell、三星的手機芯片主要面向中低端智能手機市場,而由于高通在利潤最高的高端手機芯片市場一直占有絕對優勢,且還存有利潤更高的專利授權的商業模式,這使得上述廠商很難有與高通抗衡的實力。而如果能夠利用中國的反壟斷讓高通在專利授權商業模式上受損,甚至讓該模式徹底消失的話,在削弱高通優勢的同時,還可以迫使高通從其另一個盈利模式,即高通自身芯片來彌補因專利授權模式受損或者取消帶來的損失,當然那個時候的高通勢必要讓自家芯片走薄利多銷的策略,即竭盡全力爭奪中低端手機芯片市場。而這個市場的低利潤率及技術含量低的特點,前者是高通不習慣的,后者則是讓高通的技術優勢沒有充分的用武之地。屆時高通一方面要承受盈利的壓力(包括投資人),另一方面則因技術優勢不能充分發揮而間接讓對手縮短了與自己在技術上的差距。簡而言之,就是利用針對高通的反壟斷將高通拉入一個自己最擅長的市場中與之競爭。不幸的是,無論是從授權費率的降低幅度、設備計算基數(按照整機還是芯片)的改變,直至取消專利授權這三種結果均未能達成上述廠商的預想。
高通濾波器相關文章:高通濾波器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