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中心推客制平臺 助系統芯片設計成本大省30%
中國臺灣國研院半導體中心推出「客制化系統芯片設計平臺」,讓設計案成本節省30%,大幅節省驗證時間;目前已有臺大團隊運用平臺,完成全世界第1個實現變體基因型運算的「次世代基因定序數據分析芯片」設計、驗證與展示。
新興應用對運算硬件的效能要求越來越高,讓自行研發客制化系統芯片的趨勢掀起高潮,比如蘋果MAC系列產品,正是使用自家研發的M1及M2芯片;特斯拉則研發Dojo芯片,用于云端的訓練數據中心與終端的汽車自動駕駛。
中國臺灣國研院院長林法正今天在記者會中表示,客制化系統芯片就是把一部強大計算機的功能,做在小小的芯片上,可以想象,其研發、制作相當困難,為幫助國內學研界研發,半導體中心開發出「客制化系統芯片設計平臺」。
林法正指出,此平臺可望一次解決學研界必然遇到的設計程序繁復、驗證過程耗時、欠缺展示系統3大痛點;學研界利用平臺,就可專注于開發系統芯片中的關鍵技術「特定應用電路」。
中國臺灣國研院說明,平臺中包含ASIC(特定應用集成電路)與FPGA(現場可程序化邏輯門陣列)2項功能,學研界使用此平臺的過程中,半導體中心會支持專業的芯片設計服務團隊,補足學研界缺乏芯片后端實作經驗的困擾,有效加速完成繁復的設計程序。
國研院表示,估計每個設計案的芯片材料與制作成本約可節省30%,從新臺幣300萬元減為200萬元。
其次,借助半導體中心專業人員的經驗,能加快復雜芯片里超過30億個晶體管的驗證與除錯工作,協助學界有效縮減驗證時間,將原本需要花費數天到數周的軟件仿真時間,縮短為40分鐘。
最后階段,由于「客制化系統芯片設計平臺」可支持展示系統,只需將下線制作出來的雛型芯片,安裝在平臺上的芯片插座,加載軟件映像文件,即可進行相關應用如對象偵測或影像分割等內容的應用展示。
中國臺灣國研院指出,相較于往常學界為了展示的需求,必須另外自行開發系統電路板,半導體中心可幫助學界節省這段從完成芯片到系統展示的最后一哩路,至少能縮短6個月時間。
中國臺灣國研院半導體研究中心主任侯拓宏表示,「客制化系統芯片設計平臺」具共通性質,除學研界團隊可使用,針對資源相對有限的新創、規模較小IC設計公司,未來也有機會討論如何利用平臺,在研發工作上展開合作。
目前臺大電機系教授楊家驤團隊與半導體中心攜手,使用此平臺完成3款客制化系統芯片的設計、驗證與展示。
3款系統芯片包含「AI運算加速芯片」、「7軸自主移動機器人運動控制芯片」,以及全世界第1個實現變體基因型運算的「次世代基因定序數據分析芯片」,能將分析時間從過去的數天縮短至半小時以內。
中國臺灣國研院指出,上述3款系統芯片全都獲選于素有「IC設計領域奧林匹克」美稱的「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ISSCC)發表,備受肯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