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缺芯影響169個行業!美國將損失13585億,半導體巨頭爭相擴產
全球缺芯的問題愈演愈烈,牽涉的范圍也從汽車和消費電子行業逐漸蔓延至多個行業,高盛最新公布的報告顯示,全球已有多達169個行業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芯片短缺的影響,包括家電產品、鋼鐵產品、混凝土生產、啤酒生產等。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105/425167.htm為何這些看起來與芯片毫無相關的行業會受到“牽連”?多個行業缺貨,是否會反過來對芯片產業的發展造成影響?
缺芯危機蔓延,美國將損失13585億!急忙找來19家企業合作
行業是否會受到芯片短缺的“牽連”,與產品本身是否包含芯片無關,而是與在芯片上的花費有關。按照高盛的報告,那些在芯片上花費超過行業GDP1%的產業都會受到影響,比如汽車行業在這一項目上的花費就占到全行業GDP的4.7%。
至于這些行業具體受到何影響?大部分行業雖然不至于像汽車行業一樣,會導致停產,但也會給企業的生產帶來壓力,導致商品價格上漲,高盛預測,這169個行業的商品價格漲幅將達到1%至3%。以特斯拉為例,根據該公司美國官網的報價,與一個月前相比,Model 3現價已上漲了2000美元。
另外,多個行業的“影響疊加”還將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勢頭,如美國2021年的GDP很可能會因此萎縮多達1%,按照該國2020年20.9538萬億美元的GDP規模來計算,1%的損失將達209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585億元)。可以說,缺芯已成為美國的“心腹大患”。
為了解決這一隱患,4月12日,美國政府舉行了“半導體和供應鏈彈性首席執行官峰會”,邀請三星、恩智浦和臺積電等19家大企業與會,商討如何重構全球芯片供應鏈;在會議上,拜登還強調,政府將拿出500億美元來補貼半導體行業。
砸13000億!半導體龍頭企業爭相擴產,中芯國際也在其中
在缺芯的壓力下,不止美國,歐洲、中國也加緊了半導體自主化的步伐,試圖通過芯片短缺這一“契機”,占得更多的市場份額。
先來看看歐洲,2020年底,歐洲17國正式簽署合作協議,計劃在未來兩三年內拿出1450億歐元(約人民幣11350億元)發展半導體,重點沖刺2nm制程;4月,歐洲相關部門再次表示,將拿出上百億歐元的補貼,吸引臺積電、三星等半導體大廠赴歐建廠。
再來看看中國,自2020下半年芯片短缺持續發酵以來,我國就分區域加強了布局。例如作為集成電路產業重鎮的上海,2020年吸引了超過700家集成電路重點企業落戶,使得該地電路產業規模占全國比重上升至約22%,產值超過2000億元,同比大增20%。
另外,我國芯片龍頭企業也在持續發力。例如中芯國際已宣布將投資153億元建設一座重點生產28nm及以上的晶圓廠;電子巨頭聞泰科技也宣布將投資120億元建設用于電動汽車的半導體工廠。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國家及地區,各大半導體巨頭也在“拼”。據業界梳理,包括臺積電、英特爾、SK海力士等公司已接連宣布多項擴產計劃,總投資額超過2000億美元(約人民幣13000億元)。可以說,從國家到企業,全球缺芯已引發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全球芯片格局或將大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