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的極限制造
巨無霸之爭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2078.htm當芯片代工發展為成熟且嚴苛的產業時,能脫穎而出的是少數中的少數。所有競爭都可歸結為臺積電與“非臺積電”的戰爭:“在我們眼里,這個行業幾乎只有臺積電一家需要關注。” 花旗環球證券首席分析師陸行之對本刊表示。
臺積電最大的對手不是排名次之的聯華電子,而是韓國的三星電子和成立才一年多的Global Foundries(GF)。
2009年3月,AMD將分拆出去的制造業務,與中東的先進科技投資公司(Advanced Technology Investment Company,ATIC)聯合成立GF。握有大把“石油美元”的阿布扎比政府站在這個新玩家背后,使其能夠不顧前期虧損,通過低價搶占市場。“我們是很有耐心的投資者。”年僅35歲的ATIC CEO伊卜拉辛•阿杰米(Ibrahim Ajami)今年6月在臺北國際計算機展上表示。
ATIC從阿布扎比政府拿到100億美元預算,目前GF正在擴充位于美國紐約州和德國德勒斯登(Dresden)的12寸廠產能,預計3年后可達臺積電的1/3。此外,ATIC還在2009年12月完成以18億美元收購新加坡特許半導體公司 (Charter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的交易,今后將把各項業務整合到GF中。
野心勃勃的GF暫時還不會對臺積電造成太大影響,畢竟在生產和客戶信任兩個競爭條件上,它還相差甚遠。通常GF被認為在技術上比較強,因為AMD的關系在CPU研發上有優勢,但這與晶圓代工有所不同,未來二者的技術競爭走向還有待觀察。
更厲害的對手是三星。“三星是每個人的競爭對手。”這是張忠謀告誡臺灣大小科技企業的名言。從最上游的晶圓到最下游的消費電子,三星通吃整個產業鏈,在半導體產業更是動態隨機存儲器(DRAM)和閃存(Flash)領域的世界霸主。
從五六年前看到臺積電的高利潤率開始投入晶圓代工至今,三星電子市場占有率已達第4名。2006年,其在晶圓代工的營收尚在7500萬美元左右,2009年便已達3.25億美元。雖比臺積電旗下的另一晶圓代工廠世界先進(Vanguard)的3.82億美元營收還少,但作為IDM巨頭的三星絕對威脅性十足。蔣尚義承認,如果三星真的大規模做晶圓代工,會是非常強勁的對手。
對此,張忠謀表示臺積電只做一個行業,晶圓代工的競爭是生存問題,但對三星不是。他加重語氣對本刊說:“我們要必勝才行,三星不需要。”
事實上,目前臺積電在晶圓代工業占據52%的市場,利潤更是整個產業的90%以上,聯華電子和中芯國際等競爭對手聯合起來都望塵莫及。三星電子和GF要撼動臺積電的地位,除了自身的努力,只能寄望于臺積電犯錯誤。
這個資金和技術都極端密集的產業讓人想起美國人用來形容巨無霸的俗語——“800磅的大猩猩”(800-pound gorilla)。生存秘訣是追求規模。“摩爾定律”使晶圓代工企業不斷追求更先進的制程,而能在一兩個原子大小的空間中雕刻回路的設備自然越來越昂貴,動輒數千萬美元。為達到規模經濟以抵消前期巨額投入,晶圓代工企業又追求更大的工廠和產能。早在1980年代,相信“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的安迪•格魯夫(Andy Grove)就全力推動英特爾的市值從當時已很龐大的7億美元跨入“10億美元俱樂部”。現在,英特爾占全球微處理器市場銷售額的82%。
因此,未來只有3種半導體企業能享有真正的優勢:擁有獨特知識產權的、樂于制造普通規格大量芯片的(commodity chip),和擁有超巨大規模的。這意味著能成為霸主的很可能只有晶圓代工領域的臺積電、存儲芯片領域的三星電子和微處理器領域的英特爾。
到大陸去?
現在,最為熱衷大舉投資芯片領域的是亞洲企業及政府。2007年興建的40個晶圓廠有35個在亞洲,3個在美國,歐洲只有2個。
懷有和ATIC、阿布扎比政府一樣夢想的還有中芯國際和中國大陸政府。從2001年的“十五”計劃開始,連續3個5年計劃中央政府都將半導體列為重點戰略產業,但以晶圓代工來說,雖然中芯國際、宏力和華虹NEC在全國各省積極建廠,英特爾也在大連斥資25億美元建起一座12寸廠,中國大陸半導體業整體還很孱弱。
張汝京創立中芯國際的愿景,就是要成為中國第一芯片制造企業。但離這一目標尚遠,他本人就因連年大幅虧損和與臺積電制程專利官司告負在去年黯然下臺。中芯國際在上海、北京和天津都建起雄偉的晶圓代工廠,并受成都和武漢當地政府委托經管兩個廠,同時用低價搶占市場,至今卻仍沒有一年是真正賺錢的。聯華電子榮譽董事長曹興誠笑言這不是“半導”,而是“半倒不倒”。
顯然,建晶圓廠容易,填滿產能、運營得好卻難上加難。張忠謀強調,大陸在晶圓廠上投資不菲,但投資多少并不是最主要的制勝條件。中國的半導體制造業能輕易跨過資金和政策門檻,短期內卻無法在技術、人才、研發能力等需要長期積累的方面趕上臺灣同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