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的極限制造
沉默公司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2078.htm即便在臺灣,臺積電在很多人眼中也是一家“沉默的公司”:低調,沉悶,專注于研發。
業界之外,很少有人知道其在代工業中享有超乎想象的高利潤。以今年第一季度為例,全球最大電子組裝代工企業鴻海和全球最大筆記本代工企業仁寶毛利率分別為8.7%和4.95%,臺積電則高達47.9%,第二季度更升至49.5%,即便凈利率也在30%以上。
晶圓代工業的高利潤率靠的是資金、技術和人才三者的高門檻。臺積電制勝的秘訣也并不復雜,無非是用最快的速度、最好的制程生產最多的芯片,卻鮮有人能與之匹敵。“我重當CEO一年,目標就是技術、生產和客戶信任上的3個優勢,每一年都要增強一點。”張忠謀對本刊表示。
2009年9月,已于2006年夏天退休的研發資深副總經理蔣尚義從美國回臺灣看望復出的張忠謀。一個小時的會談后,都沒有其他安排的張蔣二人共進午餐。“我還記得吃了一碗面,結果就是我返回臺積電繼續努力做貢獻。”蔣大笑著對《環球企業家》說。
在內部被稱為“蔣爸”的蔣尚義1997年加入臺積電,在職9年間帶領研發團隊一路開發出0.25微米、0.18微米、0.13微米、90納米、65納米等各個時期的領先制程技術,使其自有技術從國際二流水準直升第一梯隊。此次復出,主要為40納米以后的高階制程技術研發開路。
根據“摩爾定律”(Moore’s Law),技術進步可使同一塊12寸晶圓的芯片產出量每18個月翻一倍,而且每顆芯片性能提升一倍、耗電節省一半。即便這一定律被認為遲早會失效,還有超越單純晶體管技術的“新摩爾定律”(More Than Moore's Law),芯片代工廠商的競爭力始終在于制程。
過去,IDM的制程通常領先晶圓代工企業一到兩代。比如,5年前英特爾做45納米時,臺積電還停留在90納米,中間隔了一個65納米。但到45納米,臺積電開始“搶先半步”。即遵循“摩爾定律”的英特爾的路線是45、32、22納米,臺積電的路線則是40、28、20納米。
蔣尚義表示,這是一個“大吃小”的戰略:若按同樣路線演進,臺積電能做的別人也能做,占不到便宜;若臺積電搶先走到前面,就有優勢占別人便宜。
現在看來,這是一個成功的戰略。以28納米為例,全球前20大IDM和芯片設計企業都與臺積電有合作;它們按臺積電的工藝標準進行設計,這就迫使業界其他晶圓代工企業在制程上也要向臺積電靠攏。在蔣看來,臺積電現在走的工藝路徑或許會成為業界新標準。
臺積電每年的研發投入是它后面的聯華電子的兩倍以上。制程技術越往后越難提升,不僅資金投入呈幾何級數上漲,蔣退休時臺積電研發部門只有800人,3年后就增至1700人,現在則有2500人。
付出總有回報。今年第二季度,臺積電在90、65和40納米等先進制程上所占營收比例達到59%。“我們不僅把臺積電當作商業上的伙伴,更重要的是技術上的伙伴。”視覺計算技術領袖英偉達(NVIDIA)的聯合創始人馬拉裘斯基(Chris A.Malachowsky)對本刊表示。
擁有先進技術后,臺積電還需將其轉換成生產優勢,其中包括良率、可靠性(reliability)、準時交貨性、充足的產能以應付客戶需求和生產周期等。技術與生產上的優勢,最終要轉換成與客戶的長期關系,讓它們能信任臺積電。
博通CEO麥格瑞格表示,芯片設計企業最重視的是代工企業的良率——一片12寸的晶圓成本就是1500美元,良率過低雙方都無法承擔。臺積電的高良率也是將后來者擋在門外的競爭壁壘。“我們的生產優勢已不止10年,技術優勢則有9到10年。”張忠謀對本刊表示。“客戶信賴優勢也有10幾年。”20多年來,臺積電沒有丟掉多少重要客戶,還不斷贏得新客戶,競爭對手更難以同時在3個維度迎頭趕上。
更為關鍵的一個戰略是,臺積電希望不僅影響直接客戶,還有“客戶的客戶”。比如,它為英偉達代工生產用于微軟游戲主機Xbox 360的繪圖芯片,就不止讓英偉達滿意,還要更進一步讓微軟也信任臺積電的品質。
對客戶需求的極端重視使臺積電超越單純的制造業。“臺積電早就是一個賣服務的公司。”臺灣芯片設計巨頭、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群對《環球企業家》表示。比如,為了讓眾多客戶放心將芯片交給臺積電制造,張忠謀提出“虛擬晶圓廠”概念:在整個制造過程中,客戶可透過“TSMC On-Line”的信息平臺,在網上隨時掌控芯片生產進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