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晶圓代工企業的管理者們以居安思危的心態來冷靜看待市場未來的發展正是業者漸趨成熟的標志。
晶圓代工(Foundry)已經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重要環節。近日,代工企業陸續向投資者交出了今年上半年的成績單。成績單顯示,他們的業績算得上是中規中矩;不過,受市場大環境的影響,各大企業對今年下半年業績的保守預期又讓業內人士多少有點沮喪。
總體情況好于第一季度
從整體上看,晶圓代工企業在今年第二季度的運營情況明顯好于第一季度。在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前四大晶圓代工廠除臺積電贏利8.89億美元之外,聯電
- 關鍵字:
晶圓 代工 臺積電 中芯國際
- 芯片制造商AMD公司于近日表示將在芯片制造環節進行巨大的變革,但令人遺憾的是AMD并未透露任何相關的具體計劃。因此華爾街的投資分析人士以及硅谷的專業人士對AMD今后在芯片制造領域的變革進行了多種合理的猜想。
“去工廠化”策略或能挽救AMD?
到目前為止,高達16億美元的虧損以及區區28億美元的銷售收入表明AMD正經歷著史上從未有過的艱難痛苦。如今這個深陷泥潭的“困獸”面領著決策上的兩難:在保持個人電腦以及服務器處理器芯片產品和業界領頭羊英特爾
- 關鍵字:
AMD 芯片制造 臺積電 英特爾
- AMD公司開始談論有關自己在輕資產計劃方面的努力已有一段時間了,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對這一計劃的細節問題從來沒有透露過。在此之前曾經有媒體報道過AMD公司已經無力在芯片制造方面與英特爾公司競爭,因此它不得不制定了減少芯片制造工廠或完全取消芯片制造工廠的戰略,以便能夠集中精力發展其芯片設計。
由于事過境遷,AMD公司對其輕資產戰略的保密已經讓人生厭了。當AMD公司公布其輕資產計劃時,還會有人關注嗎?然而,AMD公司的客戶肯定會關注它,AMD公司的制造合作伙伴也在密切關注它。新加坡的特許半導體制造公
- 關鍵字:
AMD 芯片制造 芯片設計 臺積電
- “臺灣地區可能要對大陸開放12英寸半導體生產,沒想到會這么快。”昨天半導體產業專家莫大康對《第一財經日報》說。
近日馬英九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正考慮放松臺企向大陸出口半導體設備的控制規定,9月開始可能允許臺企在大陸直接設立12英寸半導體工廠。此前臺灣地區半導體企業曾爭搶大陸8英寸半導體工廠項目落地。不過,此次他們卻并沒有對這一政策歡呼雀躍。
早在4月底、5月初,臺灣方面便密集放出消息,稱將松綁面對大陸的高科技產業投資政策及技術出口限制,并強調這將是未來經濟任務中的&
- 關鍵字:
半導體 12英寸 臺灣 海力士 英特爾 臺積電
- 雖然臺當局計劃在8月份起開放島內廠商在大陸投資生產12英寸晶圓,但以臺積電和聯華電子為代表的臺灣芯片企業,暫時可能還處于觀望階段。
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臺積電)發言人曾晉皓日前表示,雖然此前一項議案將放寬臺灣芯片生產商在中國大陸采用的生產技術方面的限制,但臺積電未計劃立即在大陸設立12英寸芯片廠。該發言人并沒有對此做出深入說明。
另一個臺灣芯片巨頭,聯華電子的發言人顏勝德則表示,公司將評估是否在放寬大陸投資限制后赴大陸設立12英寸芯片廠,將在評估市場狀況后才作出決定。按收入
- 關鍵字:
晶圓 臺積電 聯華 臺灣 芯片
-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的最新統計數字,在06年的芯片代工市場上,臺積電繼續領先,并且拉大了和其他競爭對手的差距。
據統計,早在1987年就進入這一領域的臺積電,去年拿到了45.2%的市場份額,總收入97億美元。去年的芯片制造行業,總收入達到了2600億美元,代工廠商占到了其中的四分之一。
 
- 關鍵字:
臺積電 中芯國際 芯片代工市場
- 臺積電發言人曾晉皓今天表示,雖然此前一項議案將放寬臺灣芯片生產商在內地采用的生產技術限制,但臺積電沒有立即在內地設立12英寸芯片廠的計劃。
臺灣當局可能從8月起允許當地芯片生產商在內地生產12英寸晶圓,這是臺灣方面為了通過放寬大陸投資限制來提振臺灣經濟而采取的一項措施。
聯華電子發言人顏勝德則表示,公司將評估是否在放寬內地投資限制后赴內地設立12英寸芯片廠,將在評估市場狀況后作出決定。
按收入計算,臺積電和聯華電子是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芯片代工商。
- 關鍵字:
臺積電 芯片廠 12英寸 晶圓
- 臺灣地區企業赴大陸投資上限將逐漸調整。昨天,臺灣當局發言人公開確認,已初步批準經濟主管機構放寬臺企大陸投資上限,即從不超過資本凈值的20%-40%提高到60%。
目前該計劃還需通過后天進行的行政審批。如通過,不久有望正式落實。這意味著,臺灣地區面向大陸投資的最大阻力正日趨舒緩。而臺灣地區IT巨頭則已開始正面響應這一舉動。全球第一大半導體代工企業臺積電發言人曾晉皓昨天對《第一財經日報》說,公司樂見政策走向開放,“也更期待涉及技術層面的自由度”。
全球主機板巨頭華碩總部
- 關鍵字:
半導體 臺積電 華碩 主機板
- 英特爾公司高級副總裁帕特里克·基辛格稱,向新型計算機芯片制造工藝轉型對一些廠商來說代價太大,它們只好把市場拱手讓給英特爾。
英特爾、三星電子和臺積電三家規模最大的芯片廠商從2012年起,將開始使用450毫米晶圓片制造芯片。當地時間6月30日,基辛格在一次會議上預測稱,這一轉型代價將使芯片制造商的數量減少到10家以下?;粮裾f:“我們使晶圓片由300毫米向450 毫米轉型時,將遭遇巨大的經濟障礙。以前有芯片制造廠的公司曾有數百家?!?
2001年,英特爾由
- 關鍵字:
晶圓 芯片 英特爾 三星電子 臺積電
- 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廠商臺積電日前宣布其40nm工藝技術將要延期,之前我們得到的消息是今年第四季度將會推出采用40nm工藝的芯片,而現在看起來這必須要延期到明年2月份或者3月份。
以往采用臺積電新工藝的廠商通常是半導體企業Altera,而這次隨著臺積電40nm工藝的延期,原定于今年出貨的40nm芯片業會受到影響。
一直以來比較喜歡追“新”的ATI這次也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本來計劃RV870采用40nm工藝,但現在看起來不可能了。不過為了搶占先機
- 關鍵字:
AMD 臺積電 芯片 代工廠
- 歷時一年多的引資之路,就像中芯國際為業界設下的一道謎題,如今,私募基金或許就是謎底。
5月19日,據香港媒體報道,中芯國際引入戰略投資事宜已經初步落實,戰略投資者系美國一家大型私募基金。消息稱,該私募基金計劃斥資6億美元購入中芯國際超過20%的股份,雙方最快在6月底正式簽訂協議。同時,該基金期望逐步取得控制性權益,以加強業務運作及提升財務實力。
有關中芯國際引進戰略投資者一事,早在2007年初便有消息傳出。當時消息稱,中芯國際指定摩根斯坦利和德意志銀行助其引入戰略投資人,最終入選者可能最高
- 關鍵字:
中芯國際 芯片 臺積電 臺聯電 高盛
- 英特爾公司高級副總裁帕特里克·基辛格稱,向新型計算機芯片制造工藝轉型對一些廠商來說代價太大,它們只好把市場拱手讓給英特爾。
英特爾、三星電子和臺積電三家規模最大的芯片廠商從2012年起,將開始使用450毫米晶圓片制造芯片。當地時間6月30日,基辛格在一次會議上預測稱,這一轉型代價將使芯片制造商的數量減少到10家以下?;粮裾f:“我們使晶圓片由300毫米向450毫米轉型時,將遭遇巨大的經濟障礙。以前有芯片制造廠的公司曾有數百家。”
2001年,英特爾由2
- 關鍵字:
晶圓 450毫米 英特爾 臺積電
- 中芯國際正悄悄從海外進口關鍵設備,欲搶在今年年底試產45納米芯片,從而進入全球半導體代工業45納米的“俱樂部”。
消息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透露,29日中芯國際上海12英寸廠采購浸潤式光刻機已到位,“這標志著中芯國際在量產45納米芯片方面有了生產保障。”
天價光刻機悄悄到廠
本報獲悉,這是中國大陸的第一臺浸潤式光刻機,該設備由荷蘭ASML生產,后者是全球這一領域的第一大供應商。上述消息人士透露,由于光刻機屬高精密設備,為防止震動,從機場
- 關鍵字:
中芯國際 45納米 芯片 半導體 臺積電 光刻機
- 建立合資企業,減少資本支出,晶圓代工廠商產能利用率高漲,450毫米晶圓工廠,原油價格上漲,這些都是2008年上半年的突出現象。下半年平均銷售價格是否會上漲?
回顧一下上半年IC產業的突出特點:????
成立了幾家合資企業,尤其是內存供應商之間的合資企業(如美光-南亞科技,英特爾-意法半導體)。上半年DRAM和閃存市場價格競爭十分殘酷,迫使內存廠商為了生存而采取斷然措施。
2008年資本支出預算減少(或者進一步減少),ICInsights認為,這
- 關鍵字:
IC 晶圓 意法半導體 三星 英特爾 臺積電
- 飛思卡爾(Freescale)是否可能為英飛凌(Infineon)的通訊業務部門提供一個避難所,然后讓英飛凌剩余的其它業務部門投向恩智浦半導體(NXP)的懷抱?而恩智浦是否會與英飛凌在車用芯片領域攜手合作,成為飛思卡爾與意法半導體(ST)的競爭對手?
意法半導體總裁暨執行長CarloBozotti不久前曾表明,該公司無意把英飛凌的無線通訊業務納入意法正計劃與恩智浦合資成立的企業中;既是如此,英飛凌的無線芯片部門看來得另覓歸宿。
- 關鍵字:
飛思卡爾 意法半導體 英飛凌 臺積電
臺積電介紹
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Taiwan Semiconductor)
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網站:http://www.tsmc.com.tw/ 英文
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簡介
臺積公司于1987年在新竹科學園區成立,是全球第一家的專業集成電路制造服務公司。身為業界的創始者與領導者,臺積公司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專業集成電路制造 [
查看詳細 ]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