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二次創業猜想:關注綠色能源相關產業
在臺積電以后,專業芯片代工業在中國臺灣地區迅速發展起來,并由此帶動了上游芯片設計和下游芯片封裝測試業,這使得半導體迅速成為中國臺灣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張忠謀也因此被譽為“臺灣半導體教父”。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5358.htm2005年6月,張忠謀退出臺積電,順利將權杖交予其一手培養起來的接班人蔡力行。蔡力行曾在惠普美國總部任職8年,1989年加入臺積電。對于這位一路從普通技術人員升遷到最高決策層的弟子,張忠謀曾高度評價說:“能力與經驗十分優秀,是臺積電公司下一任總執行長的不二人選。”
蔡力行就職后,張忠謀只作為臺積電的“精神領袖”而存在,除了定期與高層主管碰頭,他把更多時間花在了演講、讀書以及自己喜愛的古典音樂和文化上。
張忠謀重任CEO后表示,臺積電過去專注代工本業,但半導體產業成長趨緩,三年后最多也只會回復到2008年的水準,未來即使景氣稍好,成長也有限。為找出未來成長之道,臺積電決定建立“一個或是多個”新事業,交由蔡力行負責,正因為新事業的重要性,所以“一定要派最優秀經理人專心投入”。
“摩爾”增長困境
在當天的記者會上,張忠謀不停強調發展新事業的重要性。對于行事向來保守、穩健的臺積電來說,這個“只有方向,沒有細節”的新組織迅速成立,的確有些“不按常理出牌”。不過,業內人士認為,這種急迫性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臺積電面臨的產業增長困境,而金融危機則放大了這種困難,加速了張忠謀進行變革的決心。
臺積電的客戶之一ADI的亞洲區副總裁Howard Cheng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對于專業代工企業,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來自于驅動產業增長的摩爾定律(集成電路芯片上所集成的電路的數目每隔18個月就翻一番,價格則相應降半)的“失靈”。
Howard Cheng表示,過去幾年全球發展的趨勢表明,工廠產能取決于制造出更小線寬的產品,但是這種情況未來將會發生改變,未來產品應用等其他“超越摩爾”的因素對于產業驅動的力量將越來越重要,這對以制造工藝見長的代工企業并不利。
張忠謀表示,半導體已經變成人類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相信全球半導體市場仍會持續擴充,但是成長力度會因為產業更趨于成熟而放緩。預計2012年之后,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年復合成長率大約只有5%,雖然專業代工成長率比整體產業水平稍高,但是2012年后大約也只能達到6%的增長水平。
這正是臺積電要積極拓展新事業的重要原因。對臺積電來說,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無疑是這種產業增長困境的“放大器”,這在臺積電過去幾季不甚樂觀的財報已有體現。
以反映訂單行情的“產能利用率”為例,去年以來,該公司產能利用率便節節走低,在今年第一季度更是創下40%的歷史新低。第二季度由于各個國家和地區產業振興計劃的陸續出臺,臺積電收到不少“急單”,情況才有所好轉,但也未能回升至金融風暴之前的平均水平。
“我相信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全球半導體產業正以‘稍微向左旋轉的L型’緩慢展開復蘇,只不過這條復蘇之路將會非常漫長,預計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營收要等到2012年才可能回復到2008年的水平。”張忠謀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