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半導體產業政策現懸念:原18號文明年到期
新政向半導體傾斜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4782.htm肖華顯然早已熟稔新政內容。他強調,原18號文件對軟件業的優惠支持“比較到位”,新文件則加大了對半導體產業的扶持力度。而且,享受優惠的產業鏈拉長,材料、裝備、儀器儀表等也將納入其中。
本報此前獲得的第5版草稿簡介內容顯示,新政策比原18號文件覆蓋更為寬廣,覆蓋財稅激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市場促進、投融資、人才保障、標準與知識產權、創業促進、產業基地、行業管理和法律責任等12個大的部分。
對比原18號文,融資、人才培養部分更豐富,而裝備與材料業,確實屬于首次強調。而且,新文件中,除了內銷芯片17%的增值稅細則(本土企業可享受14%退稅)取消,其他優惠仍然延續。
李珂表示,企業受惠范圍也擴充了。比如,原18號文第42條,生產企業投資額超過80億元人民幣、工藝在0.25納米以上的,才能享受能源、交通投資的稅收優惠,新政策中門檻大大降低了。
“國家4萬億元投資中,有600億元投向信息產業,其中半導體、面板應該占大頭。”李珂透露。
肖華的深圳之行似乎不是無意“放風”,他強調,《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明確提出實施6大工程中,首項正是半導體升級工程。他說,要抓緊落實,啟動有關重點項目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快、準、狠”地出手,以遏制產業下滑趨勢。
李珂也說,除了優惠外,希望新政策“可操作性更強一些”,要對目前的危機有化解效應,因為信心需要重建。
不過邱善勤拒絕透露詳細的文件內容。他對CBN記者強調,新文件肯定比原文件更細,也與《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有很大差異。“原文件發揮了巨大作用,遠遠超出了2000年預計的目標,新政策更值得期待。”邱善勤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