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未舞:半導體產業政府投資的憂與思
芯片制造業有句流行語,“只有第一,沒有第二”,意思是長期來看芯片代工只有一家公司能生存。業內普遍認為,半導體市場能夠長期發展的只有兩類企業,一類是行業領頭者像臺積電、英特爾、三星這樣的“大象”,大者恒大;另一類則是專注于某一細分市場的廠商,如美國國家半導體之類的“跳蚤”,不存在中間地帶。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2659.htm上海芯片制造產業面臨的尷尬正在于此。無論是華虹、中芯國際還是宏力,都處在這個“不存在的中間地帶”中。因為本土設計企業普遍規模偏小不足以支撐制造產業,芯片制造公司主要仍然依靠海外客戶,這意味著他們必須面向全球競爭。但是,一方面因為技術落后與缺失,沒辦法生產高端產品如電腦CPU,挑戰英特爾、三星、臺積電等產業巨頭,另一方面,因為無法堅持下沉做細分市場,在傳統低端產品中競爭優勢也不明顯。這造成上海芯片制造企業競爭力普遍偏弱的局面。
“不合肯定死,合了也許能活。”業內資深人士說,如果上海的集成電路產業想要在現有基礎上有所突破,必須集中資源和力量進行有效突破,這也是上海市政府下決定推動產業整合的關鍵所在。
“摩爾定律”和“硅周期”下的特殊產業
“硅周期”則代表著產業波動周期,正因為它的存在,使得半導體產業成為全球讓人最變幻莫測、讓人捉摸不定的產業。在上一個周期中,因為對“硅周期”波動的準備不足,華虹NEC2001年前8個月便虧損了7億,振動了業界。半導體業就像一塊蛋糕,看起來很好,咬下去滿口沙。
不能說上海市政府在發展集成電路產業不夠努力,相反卻費心用力很大。
2007年,上海電子信息產業的主營業務收入達到6015億元(軟件除外),在全國電子信息行業中,僅次于廣東和江蘇。
電子信息產業是上海的核心和支柱產業,前段集成電路產業更是核心中的核心。作為上海的優勢產業,一直以來,政府都非常重視對集成電路產業的投入,不僅對大型芯片制造企業予稅收、貸款等方面的優惠和支持,還陸續出臺了“整機與芯片設計聯動項目”、“軟件與集成電路專項發展資金項目”等資助措施,對設計企業,整機、軟件等集成電路配套行業予以支持。2007年上海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立項超100項,資助資金高達1.15億元。
上海集成電路產業今天面臨的挑戰,一定程度上,與半導體生存和發展的行業特殊性相關。
集成電路是集多種復雜工藝于一體的高技術產品。無論手機、電視機、汽車,還是軍艦、飛機、航天器,幾乎沒有一樣電子產品能夠離開它的控制,可以說它是所有電子整機設備的心臟。
它的滲透力極強,除了終端消費產品,傳統產業如果與微電子技術結合,還能大大提高傳統產業的效率。因此,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稱“美國半導體工業是美國經濟的倍增器”,是一種使其他所有工業黯然失色、又使其他工業得以繁榮發展的技術。
作為當代頂尖的高科技產業,半導體與許多傳統產業不同,是個典型的高投入高風險行業。這一點集中體現在它對資金、技術和人才的特別要求之上。
從投資規模看,一條8英寸的生產線需要10億美元的總投資,一條12英寸生產線需要14億-16億美元的投資,其每年的運行維護、設備更新與新技術開發等成本就要占總投資的20%。從技術角度看,半導體產業要求企業必須要擁有相關數量的工藝技術和知識產權,才有資格進入國際產業俱樂部,否則,無論生產規模有多大,都只能在技術上充當別人的“長工”。這種對技術的要求又需要有大量專業人才予以配合方能實現。
為了不斷降低成本,企業還需要大量投資在研發和工藝的改善方面。這種巨額投入是個艱苦而漫長的過程,需要極大耐心。包括英特爾、三星、臺積電等在內的所有產業巨頭,都是經過多年虧損才實現了健康穩定增長。
此外,發展半導體產業還必須面臨“摩爾定律”和“硅周期”帶來的挑戰。
由于整個半導體產業都遵循“摩爾定律”(半導體制造技術每18個月集成度提高一倍,成本則成比例遞減),因此多年來,世界各國的半導體產業都是按照這樣的速度,在資金投入、技術開發和人才優勢的激烈競爭中發展的。這意味著,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速度只有超越摩爾定律,才有可能縮短與世界水平的差距。
“硅周期”則代表著產業波動周期,正因為它的存在,使得半導體產業成為全球讓人最變幻莫測、讓人捉摸不定的產業。它的波動規律與世界經濟波動規律基本一致,但也受到關鍵技術出現的影響。在上一個周期中,因為對“硅周期”波動的準備不足,華虹NEC2001年前8個月便虧損了7億,振動了業界。
然而,這還不是全部。
對于產業追隨者的中國來說,要面臨的一個更嚴峻挑戰還在于國際化競爭。由于芯片廠大規模生產的特性,擁有多年積累的大型半導體公司往往擁有幾條甚至十幾條生產線,因此具有很大的規模生產優勢。這一點往往是剛剛起步、僅擁有幾條生產線的國內半導體企業所不具備的。
集成電路又是一項大的系統工程,需要一條復雜而緊密的產業鏈支撐。芯片制造還只是產業鏈中的一個環節。它生產出來的芯片是中間產品,必須和電子整機結合之后才能投入市場。因此,若投產時不對產品進行合適的定位,那么日后必然會面臨持續的虧損。
那么,是不是對上述問題做好足夠的應對和準備就可以發展半導體產業了呢?答案也許沒那么簡單。
對于這一點,業界亦有例證。2005年9月,中芯國際在武漢12英寸芯片廠——武漢新芯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的正式投產。作為該項目的主要投資人,武漢市政府在該項目建設投產問題上一直非常審慎。為了將項目風險降到最低值,他們不僅成立了專業的項目組,對項目的各方面情況做全方位的評估和推進,還反復就主要問題探討,期間更是將投產日期一拖再拖,直到找到合作伙伴——美國飛索半導體。
武漢新芯總經理劉丹平告訴本報記者,發展大型半導體制造工業必須具備五個要素,即資本、完整團隊、專利技術授權、市場(明確的大客戶)和政府的決心及政策。武漢新芯有資本和團隊也有信心,但市場和技術卻不能由政府所把控,飛索的到來幫助新芯解決了市場和專利技術授權問題。
令人無法預料的是,當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襲來,新芯的合作伙伴——飛索半導體受到了沖擊并且一蹶不振。在向美國政府申請破產保護后,其位于武漢的這個合作項目,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嚴重影響。
在蘇州,類似的故事也在上演。2008年,全球第三大內存芯片生產商日本爾必達原本計劃與蘇州工業園旗下的蘇州創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合作,投資50億美元在蘇州生產12英寸晶圓(圓形硅晶片)。該項目原預計于2010年第一季度投產,一期投資額將逾20億美元。
就連爾必達自身也沒有想到,內存芯片價格會有如此大的幅度下跌。這讓爾必達不得不緊急轉向,宣布暫停蘇州項目,轉而與中國臺灣內存產業合作,建立技術聯盟以對抗韓國三星求得自保。
“半導體業就像一塊蛋糕,看起來很美好,咬下去滿口沙。”業者常常這樣形容。
誰在投資沖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