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元件/連接器 > 市場分析 > 大象未舞:半導體產業政府投資的憂與思

        大象未舞:半導體產業政府投資的憂與思

        作者: 時間:2009-03-21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收藏

          十年之后,上海開始為資源分散的結果買單。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2659.htm

          全球經濟危機的冬天,政府之手出現了不同尋常的熱度。

          在上海市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僅有幾路之隔的兩家芯片制造公司——華虹和宏力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著合并。更早之前,與宏力幾步之遙的另一家芯片公司——(0981.HK)剛剛獲得了來自大唐控股1.718億美元的注資。

          這些不同尋常的動作,卻透露了政府之手的強烈意志:作為上海市乃至全國最大的三家芯片制造商,華虹、宏力和長期業績增長乏力。而面對突如其來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嚴重依賴國際市場的幾家企業經營狀況更是雪上加霜。

          作為這些企業的主要股東,上海市政府毅然出手。

          這看起來是簡單的產業整合。但不為外界所知的是,這次并不局限于拯救單個企業,它已是上海產業“自我救贖”的開始,是對地方政府高新技術熱背后的產業發展模式的反思。

          這是一個尷尬的追問:作為全國最早發展工業的地區,上海走過了黃金十年,雖然產業產值占據全國半壁江山。但是擁有最完整產業鏈和規模的上海產業,仍不具備明顯國際競爭力,整個產業態勢呈現出一種“大而不強”的狀態。

          仍令人警醒的是,在上海開始反思十年之路缺失的時候,一些地方政府,在4萬億投資的驅動下,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名,繼續走資源分散路徑大干快上。

          本報記者調查發現,在《電子信息產業振興計劃》和國家中長期產業規劃驅動下,不少地方政府依然熱衷于投資大型芯片廠,并希望以此帶動地方上下游產業。一定程度上,他們正在重走上海的老路。

          危機中的“大夢想”

          在華虹集團成立前的30年時間里,我國針對集成電路產業曾發起過四次沖擊,但四次沖擊均以失敗而告終。四次沖擊的結果是:我國集成電路產量達到4.6億塊,銷售額35億元,但大生產線始終未能進入良性循環,集成電路的產業鏈也遠遠沒有形成。

          序幕恰是從“冬天”開始。

          2008年9月,華虹集團旗下經營芯片設計及制造業務的上海貝嶺(600171.SH),通過換股方式“收購”了上海先進(3355.HK),率先拉開了上海集成電路產業整合的序幕。

          2009年2月,上海市政府與大唐電信集團在上海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作為戰略合作另外一項最重要的內容,大唐控股將向注資1.718億美元,并以上海為重要產業基地,建立大唐控股上海產業園,進行TD-SCDMA芯片和終端解決方案的研發和拓展。

          幾乎同一時間,華虹與宏力的合并事宜也有了實質性進展。華虹集團旗下主要芯片制造公司——華虹NEC將與宏力半導體合并。

          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雙方將成立一家新公司,由上海市政府控股。屆時,華虹集團將把現有一拆為二,主要運營芯片制造業務,并投資22億美元再建一條12英寸生產線。原先的芯片設計業務則通過股權置換的方式交由大股東中國電子集團經營。

          至此,除臺積電上海廠以外的所有落戶上海的所有芯片制造企業,都在這個產業最為低迷的時刻發生了變化。圍繞這些股權置換和整合動作,一個以芯片制造為主,做大做強上海集成電路產業的“大夢想”浮出水面。

          無論是大唐入股中芯國際,還是宏力與華虹NEC的合并,這些交易背后始終閃現著政府的影子,帶有強烈的政府主導色彩。

          中芯國際曾是上海芯片制造的標桿企業,在大唐控股注資前,其大股東是國有企業上海實業。華虹集團隸屬于國資委下屬國有企業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另外兩大股東是上海市國有獨資投資公司上海久事和上海儀電控股,系“典型的國企”。宏力半導體則是由上海市政府旗下國有投資公司上海聯合投資控股。上海貝嶺系華虹旗下公司,亦是國有性質。

          一位業內知情人士告訴記者說,上海市政府甚至想過將中芯國際也納入整合范圍,將宏力、華虹和中芯國際3家整合成一家企業,但考慮到中芯國際海外上市的背景,整合起來難度較大,因此最終還是決定合并宏力和華虹,并幫助中芯國際引入大唐作為戰略投資人。

          一系列的政府之手的驅動,似乎需要一個明晰的解釋。因為無論從企業經營層面還是地方政府競爭角度看,上海似乎都沒有必須進行產業整合的迫切壓力,涉及整合的幾家企業經營狀況尚可;而且無論從企業數量、產業規模還是上下游配套能力來看,上海的集成電路產業都走在全國之首。

          深諳其道的一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上海意志主導下的這種產業整合,看似是應對經濟危機的一時之策,其實是突然發現,過去十年,半導體工業方式已經到了必須反思的時候,而整合,正是對這反思的最好回應。

          回顧中國并不長的半導體產業發展史,上海是全國最早發展半導體工業的地區之一。標志性事件是1995年華虹集團的成立。當時原電子工業部向國務院提出了《關于“九五”期間加快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報告》,提出發展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是“重中之重”。當年12月,黨中央國務院決策“特事特辦”,投資100億,在上海設立“909”工程,建立8英寸硅片、從0.5微米工藝技術起步的芯片生產線。這也是當時我國電子工業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國家項目。

          在華虹集團成立前的30年時間里,我國針對集成電路產業曾發起過四次沖擊,但四次沖擊均以失敗而告終。四次沖擊的結果是:我國集成電路產量達到4.6億塊,銷售額35億元,但大生產線始終未能進入良性循環,集成電路的產業鏈也遠遠沒有形成。因此,華虹集團成立之初,便身負“帶動集成電路產業鏈發展”的重任。在與日本NEC公司合資成立負責8英寸芯片生產線運營的華虹NEC后,華虹集團陸續成立了設計、營銷、投資扽公司,將觸角伸向了芯片產業上下游多個領域。

          華虹的成立與發展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效益,它以事實證明中國大陸具備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產業生存與發展的良好環境。在其帶動下,其他海外集成電路項目蜂擁而至,僅長三角地區就先后出現了中芯國際、宏力半導體、蘇州和艦、臺積電等多家半導體芯片制造業。另外在后端封測領域,日月光、安靠、星科金朋等世界主要封裝測試企業也分布于上海各工業園區,并且增資擴建動作頻頻。

          芯片制造業的繁榮又直接帶動了上游芯片設計及材料設備業的發展。截至2007年末,大陸芯片設計企業超過500家,其中上海就有近200家。一些擁有自主研發技術的半導體設備和原材料公司開始出現,打破了全部依賴進口的局面。

          上海半導體中心效應,更帶動了周圍二線城市相關產業發展,如意法半導體投資百億落戶無錫、英飛凌投資10億美元成立英飛凌科技資訊(蘇州)有限公司、AMD在蘇州工業園區投資1億美元建微處理器封裝測試廠等等。

          來自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06年上海集成電路銷售收入達到380億元,約占全國總量的40%。至此,上海作為長三角地區的龍頭,一躍成為國內集成電路產業規模最集中、上下游產業鏈最健全、實力最強的地區。

          但這并不意味著上海集成電路產業已經走向成功。與全球其他產業發展良好地區相比,上海的產業規模弱小、抗風險能力差,企業競爭力普遍偏弱,上海集電路產業“大而不強”。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十堰市| 虞城县| 昭通市| 尚义县| 岳阳市| 全椒县| 防城港市| 航空| 开化县| 白水县| 望都县| 新乡县| 永州市| 大新县| 施秉县| 祁东县| 蒙阴县| 双辽市| 满洲里市| 新乡市| 江都市| 五常市| 淮南市| 河北区| 陇川县| 无锡市| 萨嘎县| 乾安县| 凤冈县| 沁源县| 陆河县| 黔南| 乌海市| 仲巴县| 兰西县| 天门市| 库尔勒市| 屏南县| 平顶山市| 古丈县| 正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