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山寨王國 中國該何去何從?
啟示之二:專注開發技術,做好細分市場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9483.htm在隨后的發展過程中,高通的明智再一次體現了出來。當擁有了制造部門和工廠,可以自己做全部的CDMA系統時,高通卻做了另一番選擇。高通放棄了制造業,將手機部賣給了日本京瓷,將基站部賣給了愛立信,留下來的兩大業務是專利授權和芯片。
以退為進,高通知道什么都做也意味著什么都做得不精,高通的優勢在于技術創新,而不是銷售和制造。高通的發展思路其實從一開始就很清楚,做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業務,生產CDMA產品只是權宜之計。
接下來,高通全心全意做專利授權和芯片業務。通過和擁有其它少數CDMA知識產權的公司交叉許可專利,高通擁有了CDMA全部的關鍵知識產權。而在芯片制造上,高通采用的也是無生產線方式,只設計而不直接介入芯片生產,把芯片生產外包給了一系列生產企業。
研發技術的同時,高通最明智之舉就是做了最重要的兩件事:第一,把高通的CDMA技術提交到美國標準組織TIA和世界標準組織ITU,申請被確立為世界移動通信標準;第二,高通把CDMA研發過程中所有關鍵技術全都申請了專利。
一流公司賣標準,這就是高通,專利就是高通的生命。目前中國的華為、中興等企業都已經有了自己的多項專利成果,但在通信行業,中國公司起步已經晚于高通等公司,能有現在成果已經值得欣慰。但更重要的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時代,在新一輪的創新機會面前,中國企業并不晚于世界其它國家,甚至因為中國的人口紅利,移動互聯的技術、應用開發方面,中國企業更有優勢,這時就需要企業在創新之時,把握新的標準機會,成為新一代的“一流企業”。
高通所在的是通信基礎產業,高通之所以成為高通,也有其通信歷史發展的特殊產業和時機。移動互聯時代,高通的“一流公司”戰略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總結:370億美元驚人投入的高通模式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做技術研發也好,做產業創新也罷,需要的是長期的堅持。有一個數字讓所有人都非常吃驚,高通從1985年創立的這30年間,其在研發投入上的費用,總計是370億美金。
高通每年把其營收的20%拿來做研發,就在高通已經“功成名就”、已經以標準“橫行”通信世界之后,它仍是如此。
此前中國高科技企業里面研發投入最高的應該是華為,任正非曾經說過,華為每年拿出10%的收入進行研發投入。這兩年百度在互聯網領域后來居上,過去幾個季度,李彥宏領銜的百度,連續五個季度的研發投入超過10億元,占營收的比重逼近15%。但這些仍離高通的20%還有距離。
過去中國企業基礎相對薄弱,當年聯想也是不得己走上了貿工技之路,先讓企業生存下來是根本。但今天,中國企業經過了發展初期,需要在技術研發方面有更長遠的目標。
從高通經驗來看,中國公司只要能夠下定決心,哪怕在一個特別小的細分行業里執著發力,像一根針一樣地扎下去,一定有收獲。
但更根本的在于,技術研發的初心,要沉下心去創新、去研發,而不是以山寨、復制快速出擊市場,成為只想賺錢的曇花一現的企業。也許如片中開頭所說,一度“Copied to China”復制大國是我們的標簽。但時至今日,中國企業大多已經開始走出山寨模式,創新已經成為產業熱點。但如何創新?此刻高通模式的確值得思考。
cdma相關文章:cdma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