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讀小米帝國:掌握供應鏈命脈 收購創業公司引反感
這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寵飛速前進,其崛起之道絕不限于《參與感》中的“互聯網思維”,更牢固的后臺支撐則是其指向明確的公司戰略、扁平靈活的管理架構和獨特的供應鏈能力。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2032.htm即使估值已經超過450億美元,小米依然是一家很饑渴的公司。
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雷軍在最近的一個月中,帶著他的自拍桿多次出現在了全球媒體的鏡頭中,46歲的他看上去意得志滿。3月15日,他在朋友圈中貼出了李克強總理答記者問的一段話——“最近互聯網上流行的一個詞叫風口,我想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會使中國經濟飛起來。”
雷軍成功地將他的“風口”和“順勢而為”理論輸出到了國家領導層。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全國人大代表,根據耶魯大學Rory Truex的調查,如果一家公司的CEO當上全國人大代表,可以將其公司股價一次性地推高約3%。
小米還未上市,但它已是全球估值最高的科技初創企業。其以用戶和服務為核心、軟硬件一體的商業模式和這個時代無比契合,智能手機的浪潮將它推上了一條陡峭的增長曲線。根據市場研究公司IDC在2014年第三季度公布的數據,小米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為14.8%,超過三星的11%和聯想的12.8%,成為中國最大的智能手機生產商。同時,其全球份額由2.1%增至5.6%,躍升為世界第三大智能手機生產商。
4月9日,小米的創始團隊將迎來這家公司的五周年。有人總結,互聯網時代,新模式的紅利期只有3年到5年,紅利期結束之時,便是下一輪顛覆到來之時。
雷軍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去年他曾在內部表示,小米手機目前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超過了15%,但增長到25%以后會遭遇瓶頸——硬件領域最大的弱點就在于此,它永遠不可能像互聯網產品一樣壟斷,即使蘋果也無法滿足所有人。
智能手機市場的增長放緩是必然的。小米2015年的年銷量預計在8000萬臺到1億臺之間,同比增長率為30.8%-63%。而對比過去五年的數據,從2012年-2014年,小米手機銷量增長率分別為2296%、160%、226%。
“所以小米要抓住紅利之年去擴張,去投資。”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告訴筆者。
這家公司正處在一個轉折點——從手機的單兵突破階段過渡到搭建生態帝國的階段。這次它沒有再追隨蘋果,而是選擇了一條特殊的產業鏈擴張之路。雷軍新的戰略是將小米打造成一個可連接一切終端的大型硬件生態系統。
這個戰略足夠宏大,但清晰區分出了擴張的邊界。其中心是由手機、電視、路由器三大產品線組成,中心不再做品類擴張,只做內容擴張。外圍則負責品類的全面擴張,小米計劃用投資的方式入股100家硬件公司,向其開放品牌和流量,以覆蓋多數智能硬件領域,這其中甚至包括了一家無人機生產商。
清晰的戰略、開放而扁平的管理架構,一條高效且分工明確的供應鏈,再加上龐大的盟友和資金助力——一個帝國崛起所需要的所有條件,小米看上去都具備了。
這條擴張之路更快,也更適應中國。但同時意味著,這名曾經的顛覆者開始變成了一家典型的“中國式巨頭”——靠足夠高的市場占有率和流量來建筑壁壘,而非輸出技術和專利。
今天小米是國內唯一的智能硬件平臺,從長遠來看,一定會有新的平臺誕生。無論是華為、聯想這樣的傳統廠商,還是阿里、京東等互聯網巨頭,以及成千上萬的硬件創業者,都在涌入這場戰局。而物聯網和智能家庭時代的加速到來,將賦予所有公司重排座次的機會。
小米應該警惕,當它忙于以生態循環的方式多向擴張時,它的對手們正在加大對社區、技術、芯片和操作系統的縱向垂直投入。一位小米內部人士告訴筆者,2013年雷軍曾在內部表示,2014年一定要遠遠甩開華為。但兩種模式的競爭似乎剛剛開始。
小米的目標是沖入1000億美元市值俱樂部,這取決于這家公司的野心,也取決于它的克制。
路由器相關文章:路由器工作原理
路由器相關文章:路由器工作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