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壟斷:中國政府的鏗鏘腳步
所謂零整比,就是將一輛整車拆開來,按廠家授權4S店報價的零部件售價,除以新車廠家指導價,比值能反映廠家通過維修和保養環節是否攫取過高利潤。通常,“零整比”在300%之內被認為是合理的,但以奔馳C級W204為例,若將該車的零部件拆分并在售后服務環節出手,一輛車的零部件總價格至少可以買到10輛整車。基于情勢比預料的嚴峻,國家發改委迅速密集約談外資汽車企業的負責人,隨后,上海市發改委、廣東省發改委、江蘇省物價局和湖北省物價局加入了對歐美和日系汽車的調查之中,而所有調查的矛頭都直指向外資汽車生產企業與經銷商的零部件。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67593.htm在專家看來,零部件反壟斷比整車反壟斷更具典型意義。由于整車價格相對透明,而零部件領域企業可掌控性更強,并且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時國外汽車企業零部件供應體系向來非常封閉,基本只對本土供應商開放,而且很多還是整車廠持股,這些零部件企業為了利潤,往往會通過縱向壟斷(包括限定經銷商的最低售價、限制經銷商跨區域銷售、向4S店供應新車時搭售原廠配件、要求4S店只能采購高價原廠零配件等)和橫向壟斷(不同4S店之間通過串聯,抬高售后價格)來達到控制與影響市場。以湖北省物價局的最新調查結果為例,最近兩年中,一汽-大眾銷售有限責任公司下屬的奧迪銷售事業部多次組織湖北省區域內的10家奧迪經銷商達成并實施整車銷售及服務維修價格的壟斷協議,最終不僅直接控制了經銷商對第三人轉售的整車銷售和售后維修價格,而且間接剝奪和干預了下游經營者定價權。
在確保自己獲取巨額商業利益的同時,外資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的壟斷行為無疑達到了排擠競爭對手的效果。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汽車零部件銷售的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基本上為境外資本所控制,其中國產自主內資零部件銷售收入僅占全行業的20%-25%,而擁有外資背景的汽車零部件廠商占行業的75%以上。在這些外資零部件供應商中,獨資企業占55%,中外合資企業占45%。自主內資零部件企業基本處于邊緣化態勢,并且市場占比逐年快速萎縮。
重要的是,零部件價格的高企直接支撐起了進口汽車整車售價的居高不下。以克萊斯勒旗下Jeep全系車型為例,Jeep大切諾基SRT8價格在國內售價人民幣120.49萬,而在原產地美國的售價為64395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39.78萬元。即便是按照我國進口汽車關稅計算方法,在交納了關稅、增值稅、消費稅等稅款后,該款車型國內外價格仍高出美國本土價格的2倍以上。
也許是做賊心虛,可能是基于中國從上到下官方的強大壓力,在中國發改委先后約談了部分外資汽車企業的負責人后,包括奧迪、奔馳和克萊斯勒等在內的多家豪華車制造商開始在中國下調整車或零配件價格,發動了中國汽車業有史以來一次最集中的官方降價。但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尋求主動保護的降低價格行為并不能夠替代本應承受的經濟懲罰。按照我國《反壟斷法》以及其他相關法規,國家發改委作出決定,對日本12家零部件和軸承生產企業罰款12.354億元;與此同時,上海市物價局宣布對克萊斯勒的價格壟斷行為罰款3168.2萬元;湖北省物價局對當地一汽大眾和8家奧迪經銷商分別作出了2.4858億元和2996萬元的處罰。
下一個是誰?
從國內企業,到跨國公司,從口頭警告,到處以重罰,2013年至今,中國政府反壟斷已經開出了近30億元的罰單。然而,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詩人狄更斯的名言似乎最能說明眼前的真實。就在日前,國家工商總局對外發布消息稱,已經對微軟涉嫌壟斷問題立案調查。據悉,國家工商總局已組織由北京、上海、廣東、四川等9省市工商執法人員對微軟公司在中國大陸的四個經營場所,即微軟(中國)有限公司及上海、廣州、成都的分公司同時進行反壟斷突擊檢查,并同時突擊檢查了微軟的財務外包公司埃森哲。
有數據表明,微軟操作系統在全球PC市場的占有率超過了98%,占有絕對壟斷地位。不少專家推斷,即便中國市場微軟產品盜版泛濫,微軟也可能涉嫌壟斷。同時,包括金山、中科紅旗、永中等中國企業一致認為,微軟公司存在對其Windows操作系統和Office辦公軟件相關信息沒有完全公開造成的兼容性、搭售等問題,而且這些中國企業也不止一次向國家工商總局進行舉報。的確,作為PC時代的軟件霸主,微軟此前在各國多次遭壟斷指控而被開出天價罰單。2004年被歐盟處以近5億歐元罰款,2008年因未執行裁決再處8.9億歐元罰款。2013年,微軟又因未能達成反壟斷協議承諾被歐盟反壟斷機構處以5.6億歐元罰單。至于微軟是否在中國存在壟斷,相信真相會隨著調查的深入而浮出水面。
就在微軟一案懸而未了之時,商務部反壟斷局負責人帶隊前往上海就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審查工作進行調研,深入了解半導體、醫療器械等相關行業的市場競爭狀況。在外界看來,繼軟件、汽車行業之后,醫療器械又將成為反壟斷的“重災區”。中國醫藥(16.41, -0.04, -0.24%)物資協會醫療器械分會的研究報告顯示,過去12年來,中國醫療器械市場銷售規模由179億元增長到目前的1700億元,剔除物價因素影響,12年間增長了近9.4倍。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醫療器械市場。
從市場結構看,目前全國共有醫療器械生產企業14928家,但國內企業規模小,市場分散,今年上半年22家醫療器械上市企業的收入僅為100億元多一點,占到行業總規模的5% 左右。與此相反,時下國內大型醫療設備的市場主要由被稱之為“GPS”的三家外資醫療器械企業所占領,分別為通用(GE)、飛利浦(Philips)、西門子(Siemens)。具體而言,在我國醫用器械領域,約80%的CT市場、90%的超聲波儀器市場、85%的檢驗儀器市場、90%的磁共振設備、90%的心電圖機市場、80%的中高檔監視儀市場、90%的高檔生理記錄儀市場均被外資企業占領。除了大型設備外,外資醫療器械產品還在很多耗材上占據主導地位。在血糖產品上,羅氏、強生和雅培公司仍然占據著6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在醫院用終端耗材上,外資產品在骨科產品、心臟支架、高級輔料等領域占據著主導地位。
不僅如此,與國內產品相比,外資醫療器械價格差距非常明顯。以影像產品為例,外資品牌的價格一般比國內產品的價格高70%以上,特別是在X光機等一些產品上,外資醫療品牌價格高峰時曾經是國內產品價格的1~1.5倍。除了高于國產產品,外資醫療器械產品的定價也往往大幅高于國際市場的價格,如螺旋CT產品在國際市場報價150萬美元,在國內市場報價往往要200萬~250萬美元等。
不久前國家國家工商總局對內蒙古自治區煙草公司赤峰市分公司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查處具有風向標意義,畢竟隨著反壟斷的強勢擴圍,依靠體制與政策呵護的石油、電力等領域的行業壟斷已經被推到風口浪尖,而且普通百姓早已詬病重重。相信監管部門的祭出的反壟斷之劍將會指向這些民生色彩最為濃厚的地帶。但我們需要說明的是,對于這些傳統的壟斷行業,遠遠不是一張罰單可以了事,必須借助于制度改革的力量。依此觀察,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造可以看作是打破壟斷的最強大動能之一。
公正的力量或許會遲到,但終究不會缺席。針對河北省政府因作出“本省客運企業可享過路過橋費半價優惠,其他省份跨省運輸均不能享受”的規定,國家發改委日前正式向河北省人民政府發出執法建議函,建議立即改正錯誤。據悉,這是《反壟斷法》實施6年來中國反壟斷調查首次涉及行政機關。同時國家發改委明示,下一階段反壟斷調查工作重點將有所轉移,濫用行政權力、排除競爭和地方保護主義將是調查重點。不難看出,河北政府一案僅僅只是開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