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剖析小米的困局與突圍路徑
目前的雷軍,正在忙于智能硬件細分領域的投資與戰略布局,而對于電動汽車領域的布局,才剛剛開始,今年10月28日,小米科技聯合創始人、副總裁黎萬強受雷軍派遣,背上行李去了太平洋彼岸的美國硅谷“閉關”就是一個例證,其實,他前往硅谷實則去解決雷軍心中關于特斯拉的四個疑問,如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67550.htm(1)供應鏈體系:特斯拉的整個供應鏈體系中,那些是開放的,小米能迅速像特斯拉那樣拿到相同或類似的資源,那些是封閉的,小米如何尋找替代資源,規避相關風險。
(2)產品開發體系:特斯拉的產品開發體系,小米能否將其借鑒過來,產品設計中的關鍵技術難點,小米能否將其復制過來,或者Double薪資挖來關鍵人員,類似于小米空氣凈化器那樣直接從目標企業日本巴慕達中挖走核心技術人員;
(3)產品生產體系:特斯拉選擇自行建廠自己生產,其這樣做的優勢有那些,不足又有那些,小米在這方面應該怎樣處理;
(4)產品價格體系:特斯拉汽車產品的價格構成中,那些是固定成本(比如電池、零部件等硬性投入,不可降低),那些是虛構成本(產品開發成本、軟件開發成本、測試成本等等),小米如何在盡可能保持高性能的前提下,大幅度的降低電動汽車的售價。
雷軍在研究透徹特斯拉之后,也將很快對電動汽車領域進行布局,而其真正的投資布局動作,也就是媒體的報道,預計大家在半年后將見到。

上述表格僅是簡要的概述小米在電動汽車關鍵環節可選的實現思路,在這里需要說明兩點:(1)富士康從2005年就開始研究汽車代工,這些年來,一直在為代工汽車的做準備與努力,而代工企業汽車也被視為富士康加倍發展的關鍵,2014年9月,富士康已經正式開始與特斯拉商討代工其電動車的談判,這也印證了富士康完全有能力代工電動汽車生產;(2)谷歌已經推出面向汽車的安卓操作系統,而且小米自身具備軟件開發的經驗與實力,完全有能力將其改為汽車版MIUI,這使得小米如今在智能汽車領域面臨的困境極像四年前在智能手機時的情況。
在國內電動汽車領域,小米并非最早者,前有比亞迪、樂視,其中樂視的模式與小米相仿,下邊是樂視與小米做電動汽車的路徑:
樂視:樂視(互聯網端)+汽車系統(投資)+北汽(生產+供應鏈端)。
小米:小米+MIUI汽車系統(修改安卓汽車系統)+富士康+供應鏈管理。
昔日的小米,跟樂視在智能電視領域干過架,最終打了一個近似平手。如今的小米,不得不在電動汽車領域,再跟樂視干一架,最終誰能取得中國電動汽車領域老大的地位,得看它們自己了。
可控硅相關文章:可控硅工作原理
比較器相關文章:比較器工作原理
路由器相關文章:路由器工作原理
路由器相關文章:路由器工作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