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電路后時代:投入如何轉化為產出效應
6月24日,工信部在官網上發布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集成電路的相關扶持細則自年初被提上日程以來,一直被業內所關注,而此次《綱要》的發布,更是被認為是繼國務院2000年18號文(《國務院關于印發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出臺之后針對產業的又一重要政策文件。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49038.htm《綱要》中指出,到2015年時,在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體制機制創新上要取得明顯成效,建立與產業發展規律相適應的融資平臺和政策環境,集成電路產業銷售收入超過3500億元。2020年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全行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速超過20%;2030年產業鏈主要環節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批企業進入國際第一梯隊,實現跨越發展。
《綱要》出臺后,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楊學山在解讀時曾指出,我國信息技術產業規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13年產業規模達到12.4萬億元,生產了14.6億部手機、3.4億臺計算機、1.3億臺彩電,但主要以整機制造為主,由于以集成電路和軟件為核心的價值鏈核心環節缺失,行業平均利潤率僅為4.5%,低于工業平均水平1.6個百分點。《綱要》的本次出臺,在集成電路制造領域也明確提出了32/28納米、22/20納米、16/14納米三帶工藝的時間目標,但目前國內產業現狀是越先進的制造工藝,越是缺少國內設計公司來進行測試調線的尷尬。
在一份關于集成電路產業的數據中表明:2013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整個市場銷售額將近900億,在這樣巨大的市場空間下,國內自主生產的集成電路產品大約在100億的范圍。即表明在整個市場銷售額900億的情況下,中國生產的產品只占了市場的1/9。2008年的市場自足率為8.7%,到2013年是11.9%,出于各種原因的考慮,目前在國內市場絕大部分所需求的集成電路產業是由國外企業生產提供的,因此對于國內產業而言,如何扶持國內的的集成電路產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IT產業的思潮沖擊,給國內帶來的模式思考的一個重要啟示是關于“生態系統”的認知改變,而這種思潮沖擊是否可以延續至產業內為產業帶來更多的探索和思求呢?
半導體行業充滿了機遇,而從《綱要》的出臺也可以看出國家對發展集成電路所表達出的決心,半導體行業也會投入相當大的力度。自“棱鏡門”事件后,集成電路產業大發展已經被提升為國家安全的戰略布局,因此可預見的是在未來對于集成電路產業是有相當大的發展機會。因此目前也面臨的一個困境是:在如此巨大的投入下,怎樣才能將這些投入真正的變成產出效應,因此什么樣的方法模式才能更有效,讓這個產業真正的健康發展起來是需要整體產業思考的課題。
pic相關文章:pic是什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