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當局投資解凍 半導體制造轉移洶涌難擋
——
“811”工程是外商在重慶投資最大的項目。這個項目以前叫重慶大學城西永微電子科技園(以下簡稱西永微電園),隨著臺灣當局對半導體投資禁令的解凍,這個項目以后將正大光明地改名為“茂德工程”。
重慶搶來的生意
記者了解到,“811”工程的名字其實是重慶市市長王鴻舉在一次會上敲定的。王鴻舉說:“8英寸,0.11微米。就直接叫‘811’吧,好記。”
早在2005年11月,茂德在和重慶方面簽訂的協議就是8英寸、0.11微米的生產線。“因為臺灣方面對半導體進入大陸有禁令,所以(重慶)跟茂德的合作采取相對保密的措施,茂德也化名川禾科技公司。”在西永微電園工作的老李指著微電園內一片正在建設的工地說:“這里以后就該叫茂德工程了。”西永微電園產業開發公司辦公室喻蘭鷹主任說:“目前準備工作都已經做好,就等陳民良過來簽署正式協議了,該項目總投資將達到9億美元。”
重慶市政府一知情人士透露,實際上,茂德的9億美元投資中有2億美元是由重慶市政府墊付的,即廠房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當時,由于臺灣方面尚未解禁,重慶為留下臺灣茂德,就通過承擔前期廠房和基礎設施建設,避免了臺灣茂德的投資風險。否則,臺灣芯片企業顧忌到臺灣方面的禁令還不敢貿然投入。
近日,臺灣茂德董事長陳民良對外曾表示,雖然目前的芯片廠建設由重慶市政府提供了部分資金,但是,未來茂德科技將會從重慶市政府手中把股份買回。喻蘭鷹表示:“會在簽署正式協議之后,公布有關事宜。”
有著同樣心思的還有全球半導體龍頭企業臺灣日月光。該集團在重慶建設封裝廠的計劃已運作兩年,計劃投資10億美元。據上述的老李介紹,日月光目前沒有正式進駐西永微電園,但是土地已經平整,有160畝地,該地塊距離微電園已經要建設完成的標準廠房和服務中心比較近。微電園工作人員也坦承,日月光目前尚未與重慶簽訂正式協議。但此次與茂德簽訂協議時,日月光集團董事長張虔生等高層也會到場。
按照重慶市預測,茂德、日月光等進入之后,2010年重慶西永微電園的工業值將達1000億~1500億元人民幣。
臺灣禁令被迫解凍?
在去年底,臺灣方面核準通過了臺積電所提出的將0.18微米生產線轉移到中國大陸進行生產的申請。半導體產業觀察家、美國應用材料公司顧問莫大康向本報記者透露,臺積電加大投資的將是上海松江基地。這里目前雖然有0.35微米、0.25微米和0.18微米制程三條生產線,但其真正發揮的是橋頭堡作用——及時了解大陸市場動向,并接單加工;給臺灣基地反饋信息,研發高端技術。
就在臺積電申請獲得核準之后,去年底晚些時候,臺灣方面也向當地第一大和第三大存儲芯片制造商力晶半導體和茂德科技開了綠燈,允許兩家企業分別投資4億美元和3.65億美元,在蘇州和重慶興建8英寸芯片工廠(即0.11微米)。同時,日月光獲準購入總部位于上海的威宇科技測試封裝有限公司股份,這一收購將為輸入高端技術帶來可能性。
作為目前業界的一種主流晶圓制造技術,0.18微米技術已經為國內外多數半導體企業采用。但因擔憂技術外流,早在2000年之前,臺灣方面就出臺了兩道禁令:一是明確禁止島內企業到大陸設封測廠,二是赴大陸投資金額不得超過公司凈資產的40%。此前臺灣規定該技術的“登陸標準”為0.25微米。即便是這種落后工藝,臺企若要拿到“通行證”也要過多道門檻。
“在當前全球化代加工市場的競爭中,巨大的市場需求和臺灣的現狀使臺企出于利益的驅動,必須向大陸加快轉移。”莫大康認為,臺灣的四大劣勢使得其半導體產業出現轉移風潮,即市場小、人才不足、電力不夠和處于地震帶,“顯然大陸是其最好的落腳點,尤其是剛剛起步的西部城市。”
賽迪顧問公司的一位分析師認為,臺灣此次解禁,主要還是因為諸如2006年凱雷收購日月光的動向。“如果還繼續推行禁令,會有更多的臺資企業通過曲線進入大陸,那么臺灣將面臨大量本土企業被國際資本收購的威脅。”該人士說,“企業被收購后必須下市,臺灣投資人將無法從這些企業未來的發展中獲益。”
大陸市場格局生變
有數據表明,大陸芯片制造商擁有7座6英寸工廠和11座8英寸工廠,而臺灣企業則分別擁有9座和21座。大陸12英寸芯片的產能也落后于臺灣。迄今為止,臺灣企業擁有11座12英寸工廠,而大陸則不超過2座。
“如果日月光能夠落戶重慶,此舉使得該集團在大陸的投資形成上海、昆山及重慶’鐵三角’布局。而力晶落戶蘇州,臺積電發力上海,加上中芯國際,這些布局的完成顯然對本就慢幾步的大陸企業造成威脅。”分析機構易觀國際分析師王濤期望臺資的企業更多的是能夠給大陸企業帶來生產技術。
在芯片業轉向了12英寸工廠的時候,大陸制造商卻未能跟上發展步伐,使得大陸芯片制造商市場份額方面的增長勢頭已經停止。
莫大康認為,目前臺灣半導體企業帶來的仍然是二線代工技術,主要集中在0.18微米以下,0.35微米以上才是最先進的技術和發展趨勢,但這也會對國內的同級技術制造商造成巨大沖擊。
英國《金融時報》如此評價解禁的意義:“臺灣經濟正在經歷一個痛苦的結構調整過程,因為低端制造業務向中國大陸轉移的速度之快、范圍之廣,都是其他任何經濟體從未經歷過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