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晶體管電路設計須知(一)
晶體管參數在實際使用中的意義
做模擬電路的工程師,都有過使用晶體管(場效應管也是晶體管中的一種)、運放的經驗和體會。尤其是在設計時,更會對晶體管的一些電參數進行測試和考量。在測試時,許多人對晶體管電參數的實測值與規格書所提供的規范值,為什么會有很大差異,感到不可思議。有時,一些工程師會用實測值來要求供應商,也有一些工程師會把一些特殊參數作為常規參數進行處理。這樣的后果就是整機產品一致性、重復性差,嚴重時還會出現達不到設計指標,更有甚者是在生產中出現大量損壞電子元器件的異常。此時,許多工程師都會把眼光釘住那些損壞的晶體管上,以為是晶體管的質量問題,導致的異常。殊不知晶體管的損壞,只是一個表面現象,而深層次的原因,往往是設計師自己造成的。引起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對工程師而言,在選用元器件時,對半導體器件電參數的片面理解,或許是個重要因素。
晶體管的電參數,在常規情況下可分為極限參數、直流參數(DC)、交流參數(AC)等。但在實際的使用中,我發現還有許多想測而無法測量到的參數,為使工作方便,我便稱其為“功能參數”。分別述之:
一、極限參數
所謂極限參數,是指在晶體管工作時,不管因何種原因,都不允許超過的參數。這些參數常規的有三個擊穿電壓(BV)、最大集電極電流(Icm)、最大集電極耗散功率(Pcm)、晶體管工作的環境(包括溫度、濕度、電磁場、大氣壓等)、存儲條件等。在民用電子產品的應用中,基本只關心前三個。
1、晶體管的反向擊穿電壓
定義:在被測PN結兩端施加連續可調的反向直流電壓,觀察其PN結的電流變化情況,當PN結的反向電流出現劇烈增加時,此時施加到此PN結兩端的電壓值,就是此PN結的反向擊穿電壓。
每個晶體管都有三個反向擊穿電壓,分別是:基極開路時集電極—發射極反向擊穿電壓(BVceo)、發射極開路時集電極—基極反向擊穿電壓(BVcbo)和集電極開路時基極—發射極反向擊穿電壓。
此電參數對工程設計的指導意義是:決定了晶體管正常工作的電壓范圍。
由此電參數的特性可知,當晶體管在工作中出現擊穿狀態,將是非常危險的。因此,在設計中,都給晶體管工作時的電壓范圍,留有足夠的余量。實際上,當晶體管長期工作在較高電壓時(晶體管實測值的60%以上),其晶體管的可靠性將會出現數量級的下降。有興趣的可以參考《電子元器件降額準則》。
許多公司在對來料進行入庫檢驗時發現,一些品種的反向擊穿電壓實測值要比規格書上所標的要大出許多。這是怎么回事呢?
晶體管在生產制造過程中,與一些我們常見的生產完全不一樣。在晶體管的生產過程中,可以分成二大塊:芯片制造和封裝。在工程分類中,習慣把芯片制造統稱為 “前道”,而把封裝行業統稱為“后道”。在前道生產中,從投料開始選原材料,到芯片出廠,一切控制數據,給出的都是范圍。芯片在正常生產時,投料的最小單位是“編號批”,每批為24或25片4英寸到8英寸直徑的園片。就以4寸片為例,每片可出合格的晶體管只數少則上千,多則可近10萬。在實際生產中,最小生產單位是“擴散批”,一個擴散批所投的園片從150片到250片之間。可以想象出,在芯片的前道生產中,每次投料,對以單只來計算的晶體管而言,是一個什么樣的數量概念。不說別的,要讓一個擴散批所有的材料,具有相同的電特性(這里,也可以說是硅片的電阻率),是不可能的。加上硅片中,不可避免的會有一些固有的缺陷(半導體晶格的層錯和位錯),使得在幾乎相同環境中生產出的同一品種的晶體管,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電特性。這樣只能給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范圍,這就是產品規格書。
為了提高生產效率,現在許多芯片廠都把芯片的“免測率”作為生產線工序能力的一項重要考核指標。所謂的“免測”,是指產品的參數靠設計、工序控制來達到,加工結束后,通過抽測部分相關點的參數,來判斷此片的質量情況。當此片的抽測
電子鎮流器相關文章:電子鎮流器工作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