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 臺積電市值首次超越英特爾
無疑,現在的臺積電可謂是全球代工龍頭,從1987年成立至今,恰好是臺積電成立三十周年。在芯片代工市場,通常會將臺積電與英特爾以及三星進行對比,在移動芯片代工市場,將臺積電與三星對比的更加嚴重,而在市值方面,往往會將臺積電與英特爾進行對比,此外,還有就是臺積電創始人與英特爾創始人摩爾同時踏入半導體行業,兩者在選擇的差異,促使了當前局面的生成。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3/345551.htm臺積電專注于芯片代工,而英特爾則既需要設計又需要制造,這也導致在近幾年英特爾一直號稱要進入移動芯片代工市場,不過也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而是三星在該市場與臺積電一直爭執不休!

臺積電市值首次超越英特爾 三星5個月市值增長450億美元
短短的三十年時間,臺積電已然成為代工市場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而張忠謀本人也被稱為“臺灣半導體教父”,其意義之大不言而喻。臺積電在過去的三十年中,真正飛躍式的發展,其實是從近十年開始,主要原因在于受益于智能手機市場的發展。例如在2011年的時候,臺積電的市值還只有1000億美元左右,占臺股市值的近20%,但是截至目前,其市值已經超過了1680億美元!
早在2016年10月14日的時候,臺積電的市值是1611億美元,當時英特爾的市值是1677億美元,兩者相差只有4%;然而,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時間中,截至3月17日,臺積電的市值一舉上升到1681億美元,而英特爾的市值是1661億美元,這也就是說,臺積電目前的市值已經超過了英特爾!截止3月20日,臺積電市值達到了1690億美元,而英特爾的市值是1668億美元,臺積電市值超過英特爾22億美元!
對于臺積電市值超過英特爾,臺灣知名經濟學家謝金河:“去年臺積電市值一度追英特爾,追到只差22億美元,這回終于超車成功。假如三星不算是純半導體企業,臺積電已是全球第一大半導體公司。”他感慨,臺積電已是全球第一大半導體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在臺積電市值快速上漲的過程中,三星電子的市值同樣不甘落后,在2016年8月下旬的時候,其每股報價是160多萬韓元,但是到了目前,其每股報價已經上漲到210多萬韓元,其整體市值也從當時的2350億美元上漲到目前近2900億美元,上漲幅度更是超過了臺積電!
臺積電3nm制程去美國建廠?科技部:張忠謀沒有!
有趣的是,臺積電作為當前芯片代工龍頭,近來還有消息表示,臺積電將去美國建3nm制程代工廠。目標直指最先進且投資金額高達5000億元的3nm制程。媒體指出,臺積電政策轉向,主因是南科高雄園區路竹基地,環評作業完成時間可能無法配合臺積電需求,加上空氣品質及臺灣電力后續穩定不佳,也是干擾設廠的變數。現行環評作業可能趕不及2022年量產,加上空污和電力供應等問題,可能舍棄高雄前往美國設立晶圓廠。
對此消息,據科技部轉述部長陳良基與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的電話聯系,強調臺積電并無赴美計劃。科技部還表示,臺積電是臺灣的寶貝,不能沒有臺積電。
不過,據臺積電上午回應表示,公司還在評估3nm制程會在哪個地點落腳,相關評估作業會持續到明年上半年,因此目前到明年上半年還有數個月,不會這么快做這么重大的決定。臺積電還強調:考慮設廠地點,水、電、土地、人才,都非常重要。
對于臺積電傳出去美國建3nm工廠的事情。半導體封測大廠日月光表示,尊重市場機制,日月光早在美國北加州設置封測廠。產業人士指出,全球經濟和貿易正面臨區域保護主義風潮,臺灣廠商需要運用過去靈活的策略,積極布局。
科技部產學及園區業務司司長邱求慧表示,臺積電3nm先進制程規劃,屬營運長程規劃,張忠謀特別強調,臺積電規劃以投資臺灣為優先,并無赴美投資設廠的計劃。
邱求慧說,跟臺積電過去溝通一直都相當暢通,如果臺積電遇到用水、用電、土地等環境因素,都會全力配合臺積電先進制程的設廠需求。邱求慧強調,臺積電是臺灣的寶貝,臺灣不能沒有臺積電,產業遇到困難是政府該盡的責任,對其他半導體廠商也都是一樣。
據了解,科技部配合臺積電產業布局,目前已全力協助臺積電在臺南科學園區規劃設置5nm先進制程廠房。設廠規劃案已在2017年1月通過環評大會環差審查,12019年上半年試產,預估可以增加500名就業人口,帶動地方發展。
不過,也有業界人士稱,臺積電計劃設立3nm工廠不會是這幾個月的事,應該已經超過1年以上。相關政府單位當做耳邊風、不積極協助、川普當選總統后、鼓勵投資美國、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才會在今年首季法說會時所透露的“不排除赴美國投資”。
臺積電下一任接班人:劉德音與魏哲家
值得一提的是,無疑張忠謀已經成為了臺積電的精神領域,其地位無人可取代,但是,目前張忠謀已經86歲,至于其下一代接班人也頗受爭議,不過,前不久據臺積電表示,未來過接班是2個人,就是劉德音與魏哲家。早在2012年,營運資深副總劉德音、業務開發資深副總魏哲家擔任共同執行長。而目前已是臺灣半導體協會常務理事的魏哲家,在張忠謀欽點下,可望順利當選下任理事長。
在這方面,與臺積電極為類似的是華為和鴻海,華為任正非已經76歲,依然為華為奮斗在一線,鴻海郭臺銘也已經67歲,同樣掌舵鴻海這艘巨輪。
關于臺積電接班人,事實上,早在2005年,張忠謀就辭去了臺積電CEO的職務,并將權力交給了其一手培養起來的蔡力行,然而,蔡力行卻只擔任了5年的CEO,2009年,已經76歲高齡的張忠謀重新執掌臺積電,原CEO蔡力行則轉而擔任臺積電新成立的“新事業組織”總經理。
據了解,蔡力行1989年始受聘于臺積電,曾任臺積電公司當時唯一一座晶圓廠的副廠長。后歷任臺積電晶圓二廠廠長、臺積電晶圓三廠廠長。毫無疑問,在建造以及管理晶圓廠方面,蔡力行的經驗非常豐富。蔡力行在2005年至2009年擔任臺積電總裁兼CEO。臺積電在2015年8月關閉了太陽能業務,又在今年初出售了固態照明業務。蔡力行在2014年1月加盟中華電信,目前為中華電信董事長。
不過,2016年年底,據臺灣媒體報道,臺積電前CEO、中華電信前董事長蔡力行將加盟紫光集團。媒體認為蔡力行的加盟極有可能幫助紫光集團在成都建立12英寸晶圓廠。但是紫光集團明確否認了這一傳聞。
臺積電2016年營收創新高 中國公司營收下降30.2%
再來看看其2016年的營收,2016年臺積電營收為781.12億新臺幣,較去年同期增長33.9%;而整個2016年全年營收為創紀錄的9479.38億新臺幣,較2015年增長12.4%。更可怕的是,過去五年,臺積電的加權平均毛利率為48.6%,將時間延長到過去十年,他們的加權平均毛利率也高達48%。
雖然臺積電在全球發展一路高漲,但是臺積電中國公司卻在去年出現首次衰退,臺積電中國公司早在2003年成立,但是直至2005年才開始運營,歷經5年虧損后直至2010年才轉虧為盈賺了13.86億元,但是到了2011年,臺積電中國公司營收一舉突破100億元,利潤也超過了20億元,隨后幾年中一直利潤一直處于上升狀態,不過其利潤在整個臺積電的占比只有2.6%,可以說比例非常小。
到了2016年,臺積電中國公司全年稅后凈利只有60.94億元,與2015年的87.3億元相比同比下降了30.2%,也低于2015年的65.88億元,在2016年前三季度中,其利潤與2015年同期相比都處于下降,只有第四季度的利潤才高于2015年第四季度!
至于臺積電中國公司利潤下滑的現象,據其解釋道,2016年部分國內重要客戶直接投片于臺灣臺積電最新16nm制程,使得臺積電中國獲利表現相形失色,但隨著臺積電南京預計于2018年下半年開始生產16nm制程,其將會是大陸第一座有能力量產16nm制程的12寸晶圓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