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 半導體產業的新路線圖
物聯網將是下一個驅動點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3/289069.htm當前,智能手機和個人電腦市場都在持續萎縮,移動通訊驅動集成電路很快就要碰到發展的“天花板”。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所長葉甜春戲言:“手機已經成為紅海,甚至是血海了。”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的迅速崛起,全球信息產業開始從以前的數字化向智能化提升,而全球半導體市場也開始進入換擋期。在葉甜春看來,物聯網時代將掀起全球第三次信息化浪潮,集成電路的驅動力也將由智能手機向物聯網終端/云端轉移。
“物聯網涵蓋了信息的獲取、傳輸、存儲、處理、應用及執行,從智能傳感器、可穿戴,到各種通訊網絡、電子商務、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云計算,都可能是物聯網的范疇。”葉甜春表示,集成電路下一個驅動點必定是物聯網,而傳感器、處理器、連接芯片、存儲芯片等都將在物聯網時代受益頗多。
葉甜春表示,智能化時代,集成電路產業更加凸顯為基礎型、共性技術化的生態環境。隨著物聯網與大數據市場的增長,服務器和存儲器芯片將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另外,微機電系統(MEMS)與集成電路(IC)的融合也將是未來傳感器發展的趨勢。
基于物聯網的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領導也多次提到,“十三五”要大力發展“超越摩爾”領域的相關技術和產品,集成電路、半導體行業的跨界融合是大勢所趨。
這位領導指出,集成電路作為我國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它附加在全行業中的關鍵性作用愈加凸顯,在支撐產業發展中供需兩側的矛盾也開始愈加突出。目前,集成電路過多集中在終端和消費類,而在工業互聯網、汽車電子、信息安全及物聯網等領域卻出現結構性短缺。這也預示著,在智能家居、智能汽車、智能電網等領域,集成電路發展需求強勁。
步入“大生態時代”
“無論是物聯網,還是人工智能,都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問題,而是從基礎理論到研發設計,再到生產制造乃至應用的一個整體系統化的集成創新。”在刁石京看來,整個半導體產業在“十三五”期間最需考慮的是如何凝聚力量、整合資源。
刁石京表示,建立產業生態是“十三五”的重要任務,這跟以前所做的有很大不同。他說:“過去,我們主要在國際生態中,按照國際市場的分工,作為其中的一個環節來發展。未來,我們要提升整體的價值鏈,要打造自己的生存空間,一定要建設自己的生態,首先在技術轉化、創新要素轉折過程中,要有技術生態;第二要建立產業生態;第三就是政策生態。”
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珂分析道,未來在“十三五”期間,整個芯片行業下游市場即ICT(信息、通信、技術)領域,會面臨非常大的轉型和調整。具體來看,全球包括中國的ICT行業,正在步入大融合、全開放、強關聯、多方向的“大生態時代”。
李珂建議,“十三五”期間集成電路產業應加大對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智慧城市、移動互聯網等ICT新興領域的投入;積極向工業互聯與智能制造等工業領域拓展;搶抓信息安全與自主可控帶來的發展契機;以開放心態進一步實施“協同創新”;利用市場低迷期主動開展“逆勢整合”。
據上述工信部領導透露,“十三五”時期,工信部將針對半導體產業加強頂層設計,研究編制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推動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協同發展,進一步完善供給和需求兩側產業政策。同時,將加緊布局工業控制、汽車電子、傳感器、超低功耗等芯片的開發,提升產品性價比,發揮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的引導作用,形成多渠道資金協同投入方式,推動產業發展。
此外,工信部還將強化產業協同創新能力建設,建設集成電路產業創新中心,組織實施星火創新計劃,推動建立資源集聚、創業者培育和企業孵化的大平臺,支撐“雙創”的發展。
為盡快完善“大生態”,工信部還將加快高端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深入推進產學研融合協同育人,構建我國集成電路人才培養體系,加快推動示范型微電子學院建設,搭建一批產學研融合協同發展的集成電路實訓基地。最后,要在標準、知識產權、檢測體系方面進行建設,引導資源整合,推進國際化合作,深化發展,繼續為產業提供良好的環境和發展空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