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中國半導體市場年會” 解讀中國半導體市場
未來五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終端應用處理器市場仍將保持持續增長的態勢,年復合增長率將保持在40.5%。預計到2016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795.9億元。其中,智能手機應用處理器市場仍將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如圖5)。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31585.htm
前幾年,國內移動互聯網終端應用處理器市場基本是跨國半導體巨頭的天下。自2011年起,國內瑞芯微、盈方微、君正等廠商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移動互聯網應用處理器產品,眾多廠商的參與將使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雖然國外廠商憑借技術和資源優勢牢牢占據著應用處理器的中高端市場,但國內廠商在成本、功耗和功能上都將具有自己獨到的優勢。而在中低端移動互聯網終端產品迅速發展的未來,國內的企業也必將在市場上擁有自身的一席之地。
智能能源成熱點
智能電網引人矚目。據悉,2009至2020年國家電網總投資為3.45萬億元,其中智能化投資3841億元,占總投資的11.1%,未來10年我國將建成堅強的智能電網。目前,國家正在推進“一特四大”的電網發展戰略。以特高壓電網為基礎,促進大煤電、大水電、大核電、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集約化開發,在全國范圍內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國內在配電領域的智能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布式發電、新能源接入技術、用來改善電能質量的存儲技術、提高風電接入效率的相關技術以及可以提高用戶供電可靠性和供電質量的定制電力技術等方面。總體上,發展重點著眼于電力電網設備、能源計量與管理及能源存儲等的研發與提升。
能源計量與管理方面,當前,我國電能表的擁有量約為4億臺,每年電能表的需求量超過4000萬臺。智能電表安裝數量,自2009年起開始出現兩位數的成長,2009年智能電表安裝達7,600萬具,2015年預計將達2.12億具。國內行業將面臨一個每年超過50億元規模的市場。目前,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已經開始試點使用智能電表進行電力電網系統的管理與計量。
國內從事電力線集中智能電表系統研制、生產的廠家或單位已有幾十家,但真正能夠獨立研發形成產品且投入市場的廠家只有少數幾家。在現有企業中,具有獨立研發能力的企業約占10%,屬二次開發、設計的占40%,散件組裝、來料加工的占50%。
存在問題:需要珍珠串成項鏈
工信部楊學山副部長稱當前的現象是可以看到滿地珍珠,沒有項鏈。電子信息司的丁文武司長分析說,無論設計、制造還是封裝,企業太多太散太小,卻沒有項鏈。所謂項鏈,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執行副理事長徐小田的理解,是我們國家能夠依靠的、能夠支撐我國安全和經濟發展、支持七個新興產業發展的產業鏈。因此建議企業利用集中優勢,利用合力,組建我國的航空母艦,辦起我國可以依賴的大企業。
同時,丁司長在“十二五”規劃里談到很多任務,這些任務都是要靠我們自己的隊伍去完成。當然,在我國IC的排行榜里也有外企。我們不是反對改革開放和吸引外資的企業,世界的先進公司到中國來,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但是,作為一個行業,作為國家,要有自己可控的隊伍。
(注*:增長9.2%是產業的數據,增長9.7%是市場的數。9.7%指的是中國IC企業的銷售收入總和,而9.2%指中國生產整機所用到的IC的規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