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業期待新政細則出臺
•實施稅收優惠;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6224.htm•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
•嚴格落實軟件和集成電路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依法打擊各類侵權行為;
•加強市場引導,規范市場秩序。
企業關注的另一個焦點是強化投融資支持,因為集成電路是一個需要巨大投資的產業。舉例來說,現在建一個月產10萬片的12英寸芯片制造廠需要四五十億美元,投資一個32納米的芯片設計項目需要1億美元,研發32納米工藝需要10億美元。此次政策措施指出,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符合條件的集成電路企業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項目。對于這一政策,企業普遍關心兩點:一是國家究竟會在中央預算內拿出多少錢來支持集成電路行業,二是這些投資如何給到企業。因為,從已有的經驗來看,國家投資很難進入集成電路這樣需要國際合作、有著大量海外投資背景且遵循市場化運作的行業。對此,有行業投資專家建議,中央預算的錢可以嘗試從幾種渠道介入企業:除了過去的重大專項等操作方式外,嘗試委托對高科技行業熟悉的風險投資機構進行投資,此外,還可以以貸款方式進行特殊項目的投資。此外,對于政策措施的“引導設立股權或創業投資基金”,也有業內專家表示,這一提法實際上已提出有10年之久,但究竟投資基金由誰來建、如何建、如何運營、如何考核審查、如何滾動發展一直都沒有解決。投資專家建議,中央預算的錢不適合介入風險非常大的投資項目,但為了發展地方經濟,地方政府的一些項目引導資金可以充當投資基金,而中央預算可以為地方引導基金配套。
但除了上述的投融資方式外,更為關鍵的是要解決集成電路企業在國內上市的問題。“我們并不需要國家的錢,國家只要解決我們在國內上市的問題,我們的問題就都解決了。”一家已在美國上市的國內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的老總說。據了解,目前,能夠在我國創業板上市的企業必須是國內企業,但很多做得不錯的集成電路公司都具有海外股權結構,是否可以允許這些公司直接在國內創業板上市,或是簡化企業從海外股權結構轉成國內股權結構的程序,并建立綠色通道,讓有潛力的集成電路企業更快地在國內上市,這是個關鍵。
此外,對于需要資金更大的集成電路制造企業,可以參照京東方的模式。京東方在解決了國內上市問題后,在最近4年通過在國內股市定向增發,成功融資241億元,這些資金為其近年來大規模地擴展和發展奠定了強大的基礎。定向增發不受企業盈虧的限制,但必須先要在國內上市。因此,實現集成電路企業在國內的上市是投融資中最核心的問題。
應惠及整個產業鏈
如果說“18號文”還曾經給集成電路設計和制造企業帶來一定的優惠的話,那么對于封裝、設備、材料和零部件環節來說,大多數企業并沒有享受到該優惠政策。“希望新政能夠惠及整個產業鏈。”江蘇長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于燮康對記者說,“而且,在目前后摩爾定律時代,對封裝技術的研發已經被提到極為重要的位置,國家應該給予封裝行業有力的扶植。”“集成電路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不光是設計和制造環節。從目前看,集成電路材料和設備制造相比于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比集成電路制造與國外的差距還要大,所面臨的競爭環境還要糟糕。”從事集成電路材料制造的寧波立立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田達晰介紹說,“目前12英寸單晶硅片僅集中在國外幾家廠商手里,國內企業若想擠進這個市場,既面臨技術和市場的挑戰和壓力,又要面對自身比較弱小的現狀,需要國家扶持的力度更大。”他強調,目前在稅收方面,半導體材料業存在關稅倒掛的現象:從國外進口的硅片是不收關稅的,但國內生產硅片用的材料,如多晶硅、石英坩堝和石墨件等進口是收關稅的,這對國內硅片材料生產企業來說是十分不利的。“應該將硅片與制造硅片的材料的稅收統一起來。”他說,“要沒有關銳大家就都沒有。”
對于半導體設備企業來說,非常現實的情況是,設備研發制造所需的所有關鍵零部件都是進口的,可以想象得到,這樣研發出來的設備成本會有多高。“由于關鍵零部件都需要進口,單純做一臺樣機,沒問題,但成本降不下來,這就實現不了產業化。這樣,設備水平再先進也進入不了大生產線。” 北京七星華創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微電子設備分公司總經理盛金龍說,“因此,半導體設備業所需的基礎材料、元件、軟件都需要國家給予支持,需要完善產業鏈。”
“實際上,本次新政提出的政策舉措在過去10年間都提出過,大部分舉措也都實踐過,有些成功了,有些收效不明顯。”一位行業資深專家對《中國電子報》記者總結說,“我們現在做的是要總結過去的經驗和教訓,針對現有的行業發展狀況,制定出更加科學的實施細則,真正進一步推動集成電路行業的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