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收編武漢新芯
為了讓武漢政府放寬心態,中芯國際現有管理層給了不少新的承諾,雙方將改變過去托管合作模式,中芯國際未來將注資新芯,它將正式變為中芯國際武漢廠,并承諾在武漢研發、生產45至90納米的產品,未來不會只做存儲芯片,將增加利潤較高的邏輯類產品,且主要服務于內地市場。這等于說,武漢新芯的地位與中芯國際北京、上海兩座12英寸工廠平等。此外,武漢新芯方面還得到了包括人才培訓、芯片設計、產業鏈構建等合作。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5470.htm但實現這樣的承諾需要巨大的資金來支撐。依目前局面來看,武漢新芯至少需幾億美元注入。而要讓中芯國際立刻掏腰包,幾乎不可能。今年春天以來,中芯國際董事長江上舟、總裁王寧國多次對外表示,現金不足,導致無法擴充產能滿足訂單需求。
“中芯國際根本拿不出錢,政府方面應該會先幫它墊上,讓新芯先運轉起來,等中芯國際明后兩年局面改觀以后再注資。”顧文軍的意思是,中芯國際和武漢新芯雙方先把“結婚證”領了。
即使合資公司走上了正軌,由于新芯運營充滿不確定性,一旦其財務報告并入中芯國際上市公司,短期內可能為后者帶來風險。不過,武漢新芯總裁王繼增對此并不太以為然。他認為,中芯國際將確保新芯廠明年月產能達2萬片左右,這一數據基本可以讓該廠財務維持在相對健康的水平。
如今,中芯國際已遭遇連續5年整體虧損,預計今年可堪堪達到盈虧平衡。業內人士稱,中芯國際明年會提高資本開支,屆時或需進一步集資。
為了進一步加大資金運轉能力,有消息稱中芯國際正與政府洽談注資事宜,“可能將獲得5億美元注資”,借以擴大北京晶圓廠的產能。然而,擴大北京晶圓廠所需的成本約為14~15億美元,因此,中芯國際還必須通過多方尋求各種融資管道。此前,中芯國際一直受困于美國進出口銀行對于12億美元貸款擔保計劃的擱置。
挽救武漢新芯的“武漢保衛戰”取得了勝利,但中國半導體業的翻身戰役仍然路漫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