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EDA/PCB > 業界動態 > 中芯國際收編武漢新芯

        中芯國際收編武漢新芯

        —— 外資收購噩夢破解
        作者: 時間:2010-12-14 來源:IT時代周刊 收藏

          作為本土的廠商,、宏力、華宏等的自我生存能力一直不妙,不少企業是完全仰賴著政府和銀行信貸支撐著。目前,國內的高端產業可以說是外資企業一統天下的格局,如今成芯被已轉讓給德州儀器,萬一武漢新芯也被外資全盤收購,這些代工廠的缺失只會導致國內的基礎越發的脆弱。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5470.htm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與振興規劃》強調了這一產業的自主可控性,‘十二五’規劃中,也是重點編制的戰略產業之一。”iSuppli半導體產業高級分析師顧文軍說,由于美國美光不是代工模式,如果武漢新芯賣給它,那么本土設計業將喪失制造平臺。

          顧文軍解釋道,成芯只是8寸廠,并且不是國內唯一的模擬圓晶廠,而武漢新芯則是全新的12寸廠,又是唯一的存儲芯片代工廠,如果武漢新芯被收購改編成為一家外資企業的生產線,而不是一家開放的代工廠,那么這對于國內剛剛起步的存儲產業來說將是一個致命的打擊。此前,國內一些在武漢新芯生產的芯片設計公司已經開始被迫在海外尋找合作伙伴了。

          因此,不少憂心中國芯片產業的人士喊出了“武漢保衛戰”的口號,許多人為此不停奔走。身兼半導體行業協會理事長、董事長的江上舟,以及其他業內人士就曾多次與武漢新芯方面溝通,并向更高主管部門陳情,力主新芯繼續由內地經營,最后拿出一份能充分照顧武漢政府和武漢廠的方案,終于在最后關頭挽回了武漢新芯對中芯國際曾經失去的信任和信心。

          “企業代管”模式夭折

          最近接連傳出德儀收購成芯,美光欲收購武漢新芯的消息,震動和影響了整個中國半導體界,這讓“政府出資,企業代管”的中國特色半導體產業發展模式再一次成為行業焦點。

          2005年成立的成芯半導體開創了晶圓代工廠“代管模式”,一度備受業界矚目。成芯公司主體是一條8英寸半導體生產線,成都市政府下屬的成都工業投資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和成都高新區投資有限公司是其主要投資方,中芯國際則負責日常的運營和管理。根據中芯國際與成都政府當初達成的合作協議,中芯國際除了向該工廠輸送技術、人才、設備,還承諾在工廠建成后的若干年內優先對公司股權進行回購。2006年注冊成立的武漢新芯也沿用了這一模式。

          一方面,地方政府欲創造業績,發展高科技;另一方面,中芯國際欲進行所謂的菱形布局,而苦于缺乏資金,所以雙方各有所求,一拍即合。時任中芯國際總裁的張汝京曾沾沾自喜地認為自己在中國創造了一個合作發展半導體的新模式。

          但是,這一模式在今天也產生了不少問題。顧文軍告訴本刊記者:首先,半導體產業需要規模經濟,過多的分散并不利于企業的發展、產業鏈的構建,而目前地方政府大多求“駐扎在自己的勢力范圍”。其次,半導體產業需要長期的資金投入,而政府一般是在前期投入一筆資金,而在后期則沒有持續性的投入。

          另一位中芯國際的內部人員也指出,與幾年前地方政府對于半導體的熱情相比,它們如今的態度己大幅轉變。一則是經過實踐發現半導體行業賠多盈少;再有的是,比半導體易入門的新技術產業近期冒出很多,如多晶硅,光伏及LED等,相比投資較少,而獲利可能大。

          “隨著成芯和武漢新芯運營模式的改變,‘企業代管’已經名存實亡。”上述中芯國際內部人士認為。

          填不滿的資金缺口

          武漢新芯續歸中芯國際運營,但武漢當地政府仍然有顧慮。因為,過去托管時,對方的管理層對新芯發展缺乏商業規劃。2008年投產后,新芯產能僅3000片/月,至今持續虧損。



        關鍵詞: 中芯國際 半導體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木林县| 额敏县| 台北县| 枣庄市| 广宁县| 呼图壁县| 安徽省| 会宁县| 长泰县| 嘉鱼县| 玛曲县| 霸州市| 阳高县| 吐鲁番市| 瑞金市| 沁阳市| 壤塘县| 莱州市| 裕民县| 敖汉旗| 哈密市| 吉木乃县| 壶关县| 伊宁市| 额济纳旗| 和政县| 永顺县| 调兵山市| 富蕴县| 云林县| 钟山县| 清水河县| 北海市| 竹溪县| 阿巴嘎旗| 涪陵区| 惠水县| 灌云县| 邹城市| 邢台市| 依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