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EDA/PCB > 市場分析 > 本土芯片保衛戰

        本土芯片保衛戰

        —— 外資對中國芯片企業密集壓制
        作者: 時間:2010-12-07 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收藏

          曾經的“一號產業”已成明日黃花。除上海、北京、深圳、成都等城市仍在堅持外,當初眾多高舉產業的城市均熱情不再,悄然轉向。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5274.htm

          成芯轉讓引發的產業震蕩遠未平息。

          2010年10月22日,武漢市政府與中芯國際宣布,雙方將聯合注資共同運營武漢新芯制造公司(下稱新芯)。

          這意味著,同屬“成芯模式”,同樣經營不善,同樣正面臨海外資本收購威脅的新芯得以免于出售命運。

          消息人士透露,在成芯確定向TI出售后,中芯國際就已展開“武漢保衛戰”,其形勢一度重演成都故事,最終依靠業界人士的呼吁,并有高層的緊急介入,才得以保全新芯。

          成芯與新芯同為中芯國際投資,以同樣模式運營,最終結局不同。其中折射的問題是,在地方政府訴求與國家產業發展之間,在引進外資與扶持本土產業之間,或當早作抉擇。

          而對中國發展中的集成電路產業乃至戰略新興產業而言,找到更為實效的規劃與扶持方式,才能避免更多成芯故事的上演。

          本土保衛戰

          對成都市政府而言,成芯最終是盈利還是虧損,是中芯國際回購還是TI并購,都不會是最關心的問題。

          原因在于,創建成芯的首要任務,并不是為了建立一個“很賺錢”的公司,而是以概念“卡位”,拉動產業鏈聚集,而這個任務,在成芯成立后早已經完成。

          如果只看投入產出,成芯項目總投資為4.2億美元,但到2010年7月,成芯掛牌轉讓時,掛牌價格僅為11.88億人民幣。

          成都更看重的是,在2003年引入英特爾之前,成都還沒有芯片制造和封裝測試的生產線,集成電路設計企業不到20家。而現在當地已聚集1家芯片廠、5家封裝測試廠、80余家芯片設計公司,10余家配套企業以及全面的產業鏈;芯片總投資超過20億美元,2009年產值248億元,穩居中西部首位。

          用成都市政府官員的話說,成都已經成為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之后的芯片“第四極”。其中,成芯起了多少作用無法估算。

          有專家認為,成都電子人才眾多、優惠政策較好等原因對產業鏈拉動更大——但它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這沒有疑義。

          從這個意義上講,TI的入局令成芯得以“發揮余熱”,由于能帶動更多的芯片廠、封裝測試廠和設計中心,成都自然樂見其成。

          但如果站在更宏觀的角度,成芯被收購卻會對中國芯片產業帶來較大影響。

          雖然芯片設計才是芯片行業技術最復雜、含金量最高的創新前沿,但由于芯片業的特殊性,芯片制造對產業的拉動力遠非其他行業可比,往往芯片制造才是“拉動兩頭”的產業核心。

          與芯片設計企業可以“小作坊經營”不同,芯片制造是高投入慢回報高風險行業,投建一條線動輒需要數十億人民幣,建設周期至少需要1年到1年半,而且失敗率高,本土企業愿做能做者寥寥,失去成芯線對本土產業的打擊,并非輕易能夠彌補。

          調研機構isuppli中國區高級分析師顧文軍表示,包括成芯在內,中國國內做模擬芯片代工的8英寸生產線只有3家。2010年以來,芯片產業重新抬頭,產能緊張后,代工廠大多確保國際芯片廠商的大訂單,中國本土設計公司即使加價10%~30%,也難以拿到足夠的產能,產業發展受到極大制約。

          工信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集成電路處處長孫加興透露,今年上半年產業形勢較好時,該中心曾聯手行業協會,為本土芯片設計企業爭取產能,但制造廠并未給予太大讓步。

          此前,很多本土設計公司都能在成芯獲得產能,但在TI并購之后,由于TI的業務模式不對外接單,最先進的技術也不會放在成芯,很多本土設計公司不得不回到去海外向外資廠求產能的尷尬局面。

          對此,一位高新區負責人表示,成都市政府已經跟TI約定,在未來一段時間(約1年)的過渡期內,TI仍然會延續成芯的業務,對本土設計廠商接單。

          盡管成都有所考慮,但在過渡期之后,這些廠商何去何從,依然無人能夠保證。

          這也是本土芯片業人士發起“武漢保衛戰”的關鍵原因:目前,該生產線仍是中國本土的唯一一條12英寸存儲芯片代工廠,雖然產能訂單不多,但對本土芯片業和存儲行業來說意義重大,如果被外資收購,產業的缺環將無人可替,無位可補。

          趕超錦標賽

          一位芯片從業人士說,成芯轉讓一事最讓業界擔心的是,芯片產業這個曾經的“一號產業”正在被地方政府放棄。

          中國的芯片產業在上世紀50年代就已經起步,其后由于受到種種波折,逐漸被國際上拉開差距,上世紀90年代以來雖然加速追趕,但由于扶持財政分散,缺少龍頭企業拉動,芯片業的整體實力至今仍落后美國一代(2年)甚至更多。

          2000年,國務院公布18號文,加大對芯片業的扶持力度,是當時所有行業中最優惠的扶持政策。其時,無論行業內部,還是分析投資機構,都對中國芯片業充滿期望:對2010年之前的市場年均增長率,沒有一份市場預期低于30%,遠高于同期的GDP增速。

          政策的優勢與產業前景的“光明”,在地方政府眼中,等同于一條以高新技術產業提升GDP的“趕超捷徑”。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關鍵詞: 芯片 半導體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蓝田县| 方城县| 宿迁市| 延津县| 安仁县| 灵璧县| 宜兰县| 东明县| 虎林市| 昌乐县| 威信县| 金塔县| 太谷县| 安庆市| 田林县| 慈利县| 汝南县| 莒南县| 讷河市| 林甸县| 二连浩特市| 吉首市| 谷城县| 吴桥县| 隆化县| 旬阳县| 赣州市| 阿鲁科尔沁旗| 阿拉善右旗| 建阳市| 高阳县| 安福县| 色达县| 临安市| 黔江区| 武定县| 玛纳斯县| 松江区| 红安县| 雷波县| 丁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