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專欄

        EEPW首頁 > 博客 > 從硅谷到深圳“機器人谷” 全球硬科技新范式再造

        從硅谷到深圳“機器人谷” 全球硬科技新范式再造

        發布人:芯股嬸 時間:2025-04-24 來源:工程師 發布文章

        當硅谷核心區Palo Alto的咖啡館里,工程師們用馬克筆在玻璃窗上推演算法時,大洋彼岸的深圳眾擎機器人,正在大街上漫步。機器人的走路儀態酷似人類,以至于英偉達高級AI研究科學家Jim Fan也轉發感嘆,“這是真的么?很難分得清是真實的或是三維動畫和Sora生成的。”

        東西方的科技碰撞一觸即發,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深圳的機器人不僅能夠走路,還能夠助人爬山、沖泡咖啡、送餐。

        有意思的是,生產這些機器人的多家公司來自于深圳南山區,這里漸漸孕育出了一個“機器人谷”,它位于深圳大學城及其周邊,沿著留仙大道、地鐵5號線分布,恰好也是陽臺山南部余脈和塘朗山之間的谷地。

        在這條狹長的谷地中,擁有諸如南方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等近十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更是有著密度堪比硅谷的機器人公司矩陣,以及形成了產學研一體化的產業集聚特色,成為一條以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為產業集群特色的“科技走廊”。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發現,在深圳“機器人谷”誕生了完整的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鏈。近百家機器人公司中,擁有諸多細分領域的龍頭,如無人機龍頭大疆,機器視覺識別領域的龍頭奧比中光,全球激光雷達出貨量第一的速騰聚創,“協作機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服務機器人龍頭普渡科技等。

        透過深圳“機器人谷”,中國在高端制造領域突破“集聚效應”的獨特路徑正在顯現。當硅谷主導消費電子與AI的“軟硬分離”時代,這座城市的“含硅量”已悄然轉向鋼鐵軀殼中的智能靈魂,機電技術和人工智能找到了最佳的結合點。

        硅谷模式解構與深圳“本土化創新”

        邁克·波特1990年的《國家競爭優勢》一書,首先提出用產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詞對集群現象進行解析。

        區域的競爭力對企業的競爭力有很大的影響,波特通過對10個工業化國家的考察發現,產業集群是工業化歷程中的普遍現象,在所有發達經濟體中,都可以明顯看到各種產業集群。

        深圳“機器人谷”便是典型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它依托深圳當地的科研力量,如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西麗校區,乃至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企業間相互密切合作,具備強烈的創新氛圍。

        同樣,在談及“產業谷”時,大洋彼岸的硅谷總是要被拿來對比。硅谷模式也成為創新的代名詞,其指城市邊緣區建設科技創新園區,周邊配套完整,形成一個產業和居住生態。世人將硅谷的成功總結為斯坦福大學的創新策源地、華爾街的資本催化器、移民的人才引力場等核心要素。

        與其不同,深圳更多的是自身長期在科技創新領域的積淀,通過本土化的科技、產業要素的重組,打造出自身硬科技發展新范式。

        以速騰聚創為例,這家由哈工大深圳校區師生聯合創辦的企業,依托高校科研力量不斷突破技術瓶頸,在激光雷達和靈巧手等機器人的關鍵零部件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更是成為機器人企業的“孵化搖籃”,越疆科技是深圳先進院最早孵化的企業之一,按2023年出貨量統計,在全球協作機器人行業中排名前二,中國企業中排名第一。

        在資本層面,深圳構建了“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獨特模式。近期,深圳市宣布設立百億元人民幣的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基金,以加強其在科技創新和先進制造業領域的領先地位。

        更早之前,樂聚創始人冷曉琨曾在采訪中透露,“第一次來深圳的時候,三個合伙人拿著小人形機器人給松禾的投資人講完后,下午就接到他們的電話,對方說沒看明白人形機器人的前景是什么,但覺得樂聚團隊靠譜,決定賭一把。”

        樂聚機器人最終拿到了來自松禾創新的1000萬元天使投資。并在之后又完成了三輪融資,獲得來自深創投、騰訊投資、洪泰基金等一系列機構的出資。

        與硅谷坐落于城市邊緣區不同,深圳“機器人谷”所在的留仙大道位于“寸土寸金”的南山區,但“機器人谷”處處不乏創新精神。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數據顯示,2021~2023年深圳機器人領域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27.9%,在柔性關節、多模態感知等關鍵技術方向已形成專利護城河。該數據也充分體現出深圳的“含硅量”。

        機器人谷“超集聚”密碼

        “機器人谷”揭示的是,深圳參與全球高端制造競爭提供組織化創新樣本,這一產業鏈的競爭力根植于全球最密集的電子制造生態。

        機器人整機企業甚至可以在留仙大道找到自己上下游,產業園里找到產業鏈。從觸覺傳感器、激光雷達,到伺服電子、動力模組,再到機械臂、靈巧手,機器人所需的每個核心部件,都能在周邊找到優質供應商,在家門口實現快速交付。

        不僅限于“機器人谷”,企業可在深圳實現“上午設計、下午打樣、次日量產”的極限效率,如速騰聚創便為機器人企業提供靈巧手和激光雷達;雷賽智能的高性能伺服電機大幅提升了機器人運動控制能力;以華強北為中心的電子元器件市場,支撐企業研發周期縮短。

        根據《2023深圳市機器人產業發展白皮書》,2023年深圳機器人產值達1797億元。深圳集聚了大疆、優必選等超1600家機器人企業,形成覆蓋核心零部件、系統集成到場景應用的全產業鏈條。

        總部位于“機器人谷”的產業鏈公司企業除了優必選外,還有“協作機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樂聚機器人、速騰聚創,以及庫瑪科技、智平方、肯綮科技、云鯨智能、天羿科技、普渡科技、帕西尼等,承載這些公司的產業園有南山智園、智谷和云谷。

        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AIRS)具身智能中心主任劉少山表示,深圳最大的優勢是產業基礎深厚。縱觀全國具身智能供應鏈,以深圳為代表的粵港澳大灣區約占全國份額50%以上,許多核心零部件企業已在深圳形成集聚,不出深圳就能造出一套完整的具身機器人產品。

        他認為,除了供應鏈,深圳的優勢還在于許多企業并非從零開始,而已有扎實的技術積累。以華為、比亞迪為代表的龍頭企業毋庸置疑,深圳還有主攻掃地機器人、割草機器人,甚至充電寶企業,比如云鯨、庫犸、安克創新等,現在也嘗試往具身機器人的方向發展,許多技術都可以復用。有前期積累的企業,進入具身領域能走得更穩,因為它們已有真實的場景驗證,也有很好的營收支撐。

        余運波在“機器人谷”創業近十年,其公司研發的骨骼機器人靠在泰山協助登山出圈。他在采訪中袒露心聲,10年創業遇到不少挫折,深圳“機器人谷”積累的完善供應鏈、產業鏈,使得企業能夠快速匹配資源,這對機器人企業成長至關重要,也是他能堅持10年不放棄的關鍵。

        顯而易見的是,機器人產業鏈的龍頭公司已經在“機器人谷”初露鋒芒,逐漸具備全球競爭實力。

        在深圳,頭部人形機器人企業國產化率超90%,產業鏈供應鏈本地化率突破60%。尤其是在“機器人谷”,半徑10公里內基本可完成機器人從設計到量產閉環。

        優必選創始人周劍曾提到,“就拿定制一個齒輪來說,能生產符合我們要求的企業在深圳遍地都是,各項零件生產算下來不僅效率提升至少50%以上,而且費用也能節省約30%。”

        暗礁與挑戰:“機器人谷”具身超越

        盡管硅谷集聚了蘋果、微軟、英偉達等全球首屈一指的科技巨頭,但深圳“機器人谷”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優勢。

        “如果你深入思考,就會發現,粵港澳大灣區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同時擁有機電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地區。”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勛2024年11月在公開活動上說。他強調,“在其他地方,這種情況并不存在。”

        深圳“機器人谷”更是這一特征的集中體現。深圳“機器人谷”的崛起,正在改寫全球機器人產業的底層競爭邏輯,當硅谷以“軟硬分離”的經典模式主導消費電子和AI時代,這里卻以“機電智一體化”的融合基因,撕開了具身智能革命的裂縫。這種差異化的突圍路徑,既源于大灣區獨特的產業土壤,也暗含著技術躍遷期的獨特良機。

        “人形機器人是‘體能+智能’的結合,鋼鐵軀殼里面住著一個靈魂。”眾擎機器人創始人兼CEO趙同陽說。

        業界一般認為,ChatGPT、DeepSeek等大模型多模態認知能力突破,標志著人工智能從專用向通用智能的范式躍遷。技術的啟蒙,應用滲透率的提升,業內期待智能體經濟時代來臨,實現“人機同城”乃至“人機共生”。

        同樣是“機器人谷”的企業,4月,智平方正式發布通用智能機器人AlphaBot 2,并全面升級“AGI終端”戰略。

        當中搭載了深企全棧自研的具身大模型Alpha Brain,具備從桌面到開放環境,從單臂到全身協同,從簡單任務到長程推理能力。智平方還將DeepSeek技術融入到VLA大模型構建中,賦予機器人對長程復雜任務的理解和分析。

        這背后是具身智能技術的持續突破,從大語言模型(LLM)、視覺語言模型(VLM)以及視覺語言動作端到端模型(VLA)等關鍵技術的迭代創新,顯著提升了機器人在交互感知和泛化能力方面的表現。

        盡管受限于物理世界驗證數據匱乏,實時性、系統可靠性、安全性和操作能效等問題,但仍有很多具能智能正在規模化驗證階段。

        優必選3月宣布,首次將群體智能技術引入人形機器人,已在極氪5G智慧工廠開展全球首例多臺、多場景、多任務的人形機器人協同實訓。此前,優必選的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系列已進入多個車廠,并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單機自主智能實訓。

        “機器人谷”里的企業在具身智能領域取得的突破,在全國乃至全世界范圍內都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

        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近期,全球芯片巨頭英特爾舉辦具身智能解決方案推介會,發布其具身智能大小腦融合方案,同樣選擇了在留仙洞附近的英特爾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舉辦,現場座無虛席,吸引了大量機器人從業者前來交流學習,與會觀眾寧可站著也要聽完全程。

        “下一步,深圳將圍繞著智能機器人、具身智能等領域,尤其是靈巧手、柔性傳感器、新型電機減速器等關鍵零部件,以及人工智能底層數學機理開展研究布局。”深圳市科技創新局局長張林表示。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



        關鍵詞: 半導體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怀市| 青阳县| 江城| 南部县| 东兴市| 桐城市| 都安| 竹山县| 巴青县| 鲁山县| 达州市| 塔城市| 潞城市| 通州市| 淮安市| 伊金霍洛旗| 思南县| 噶尔县| 浏阳市| 铜鼓县| 崇明县| 山阴县| 遵义县| 萝北县| 阿拉尔市| 布拖县| 大石桥市| 墨江| 枣阳市| 宜兰县| 灵川县| 准格尔旗| 侯马市| 鹿邑县| 乌鲁木齐县| 泸溪县| 梁河县| 曲麻莱县| 乐清市| 铜山县| 衢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