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開放合作筑牢半導體供應鏈穩定根基
近日,美國政府宣布了新一輪對華出口限制措施,將140家中國企業加入實體清單并新增了高帶寬存儲等物項管制。對此,中國互聯網協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通信企業協會、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等多個官方協會發表聲明,對此表示堅決反對,呼吁中國企業謹慎采購美國芯片,尋求擴大與其他國家和地區芯片企業的合作。
中國是一個開放的市場,作為全球信息產業制造中心,長期以來的發展得益于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分工與合作。中國的信息電子、汽車、通訊、半導體、家電等都根植于全球化發展,因此,即使美國多次對中國實施了出口管制和限制,中國并未做出對等反應。
美國最新的措施顯示,美國隨意修改管制規則,開始在很多非先進技術領域對中國企業和產業進行封鎖,這意味著美國半導體設備和芯片供應不再穩定與可靠,也不再安全,如果繼續依賴采購美國企業芯片,將對產業和企業發展帶來風險隱患,因此,四家協會呼吁企業謹慎采購美國芯片,擴大與其他國家和地區芯片企業合作,積極使用內外資企業在華生產制造的芯片是一個理性的建議。
在過去幾年,美國多次對中國半導體設備以及芯片實施限制措施。在我國半導體設備企業努力下,我國設備全球占有率不斷上升,盡管還有部分短板,但基本實現了自主可控。與此同時,我國集成電路(芯片)出口也不斷高速增長,今年前8個月,我國集成電路出口7360.4億元,增長24.8%,出口額超過了同期汽車出口的規模。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預計,中國2024年晶圓產能將以13%的增長率居全球之冠。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Techinsights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大陸約占全球半導體市場需求的30%,產值約占全球7%,對應自給率約23%。中國市場的需求仍然在高速增長,這是因為,目前半導體需求主要來自電動汽車、工業智能化、人工智能等爆發式應用。以汽車為例,傳統燃油車所需汽車芯片數量為600~700顆/輛,電動車所需的汽車芯片數量將提升至1600顆/輛,智能汽車對芯片的需求量將有望提升至3000顆/輛,我國生產銷售了全球60%的電動汽車并且正在大規模地邁向智能化階段。中國在工業智能化方面也走在全球前列,大規模的云計算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人工智能應用,也迫切需要更多的半導體供應。
中國聚集了全球最龐大的下游產業集群與市場需求,如果將采購訂單轉向國內企業和其他國家的公司,將為中國本土芯片制造與設計提供巨大的成長動力。而且,鑒于中國市場的高成長性,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也推行“China for China”等“在地化”生產策略,將中國的需求放在中國內地晶圓廠生產。近日,意法半導體宣布與華虹半導體合作在無錫生產40nm工藝節點的微控制器(MCU)就是這一趨勢的反映。
我國半導體需求端和供給端正在形成由規模性需求與全產業鏈合作組成的產業生態。在智能汽車、人工智能、智能工業等半導體需求大爆發的階段,美國的相關措施恰恰給我國半導體產業創造了成長空間。但是,我們仍然需要供需之間緊密合作,以實現設備產品的升級迭代、成本控制、產品優化等,推動我國半導體產業快速高質量發展。
我國是一個高度開放的市場,只有堅持全球合作,才能保持半導體供應鏈的穩定可靠與半導體技術的快速進步。美國濫用出口管制措施,使得我國企業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預防性措施,減少對其設備與產品的依賴,這將會損害美國企業利益,影響它們投資于技術研發的能力。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