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時微控制器 (MCU) 在幫助高壓汽車和能源基礎設施系統滿足電源效率、功率密度和安全設計要求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車載充電器 (OBC) 還是不間斷電源 (UPS) , 這些設備都必須在惡劣環境中為時間關鍵型任務提供快速、確定性的性能。F29H85x 系列 C2000 TM MCU 基于 TI 的 C29 內核 ,專為應對高壓系統中嚴苛的處理和安全設計挑戰而設計 。 這些 MCU 性能顯著提升,是前代 T
關鍵字:
TI MCU 高壓系統
12月17日消息,曾是合作伙伴的高通和Arm本周將在法庭上就一項涉及Arm知識產權的許可協議展開對峙。此次審判預計將持續一周左右,法官將聽取Arm首席執行官Rene Haas和高通首席執行官Cristiano Amon的證詞。早在2022年,Arm就宣布對高通及其子公司Nuvia提起訴訟,控告高通侵犯了Arm專利。這起糾紛源于一場收購案,高通于2021年收購芯片公司Nuvia,Arm認為,Nuvia的這些設計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不得轉讓給高通使用。高通在完成對Nuvia的收購之后,并未重新向Arm獲取專利授
關鍵字:
ARM 高通
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迅猛發展,云計算領域正在經歷顯著變革。愈發復雜的?AI?應用對計算解決方案的性能、效率和成本效益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云端部署工作負載的客戶正在重新評估其所需的基礎設施,以滿足現代工作負載需求,其中不僅包括提高性能和降低成本,還涵蓋了需符合監管要求或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新能效基準。Arm?與亞馬遜云科技?(AWS)?長期合作,為實現性能更強勁、更高效和可持續的云計算提供專用芯片和計算技術。在近期舉行的?A
關鍵字:
Arm Neoverse AWS Graviton4 云計算
1? ?概述本項目是基于TI-MCU-MSPM0G3507 設計制作一個TEC恒溫裝置,通過半導體制冷片(TEC,Thermoelectric Cooler)不僅可以制冷又可以加熱的特點,因此可以在較寬的溫度范圍內進行雙向溫度控制,滿足不同的應用需求。2? ?設計思路通過TI-MCU-MSPM0G3507開發板PWM外設驅動TEC芯片實現升溫降溫,硬件I2C 驅動外置ADC 芯片實現溫度采集功能,軟件I2C驅動OLED屏幕實現數據顯示,IO口輸入輸出實現按鍵檢測以及
關鍵字:
202412 MSPM0 MCU
Teledyne e2v宣布發布16核基于Arm?Cortex?A72的片上系統(SoC)處理器LX2160-Space的工程樣片,可實現要求苛刻的宇航應用的早期項目設計以及硬件和軟件的驗證。LX2160-Space的工程樣片與飛行正片(FM)具有相同的尺寸/外形/功能。LX2160-Space可用于許多重型計算的宇航應用,從地球觀測衛星到預警系統和電信,包括5G NTN(非地面網絡)衛星通信(SatCom)中的數據處理。該處理器具有200k DMIPS的性能,也適合處理計算密集型數據和圖像處理任務。它集
關鍵字:
Teledyne e2v Arm 宇航 設計和驗證
對于人工智能 (AI) 而言,任何單一硬件或計算組件都無法成為適合各類工作負載的萬能解決方案。AI 貫穿從云端到邊緣側的整個現代計算領域,為了滿足不同的 AI 用例和需求,一個可以靈活使用 CPU、GPU 和 NPU 等不同計算引擎的異構計算平臺必不可少。依托于 Arm CPU 的性能、能效、普及性、易于編程性和靈活性,從小型的嵌入式設備到大型的數據中心,Arm CPU 已經為各種平臺上的 AI 加速奠定了基礎。就靈活性而言,這對生態系統大有裨益的三個主要原因是,首先, Arm CPU 可以處理
關鍵字:
Arm AI 計算平臺
作者:Arm 高級首席工程師 Ed Miller人工智能 (AI) 應用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持續增長。有觀察家認為 AI 可以解決部分當前人類所面臨的嚴峻挑戰。然而,現在卻很少有開發者知道如何將 AI 應用在可持續發展上。為了彌合技術差距并支持可持續發展目標,Arm 與 FruitPunch AI 共同贊助了“AI for Bears 挑戰”。FruitPunch AI 教導大家如何應用 AI 來解決聯合國 17 項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實際挑戰。由來自全球各地的學員與專家組成 15 到 50 名工程師的團隊,
關鍵字:
Arm AI
憑借包括切換實時交通信息、執行自適應剎車或在車道輔助中調整轉向等瞬間制定決策的技術需求增長,汽車能夠自主行駛,同時應對控制和安全方面的動態挑戰。隨著人們對更安全、更智能且網聯程度更高的汽車的需求不斷增長,以及自動駕駛功能的日益普及,這些能力變得愈加重要。什么是 Arm 分核、鎖步與混合模式?汽車中的很多系統,如?先進駕駛輔助系統 (ADAS)?、自動駕駛系統和車載信息娛樂 (IVI) 等,都需要快速處理大量數據,同時還得保持多個等級的安全性。在面臨性能、功耗和面積等持續的算力挑戰下,平
關鍵字:
Arm 鎖步與混合模式 汽車安全
作者:Arm 基礎設施事業部軟件工程師 Nobel Chowdary Mandepudi生成式人工智能 (AI) 正在科技領域發揮關鍵作用,許多企業已經開始將大語言模型 (LLM) 集成到云端和邊緣側的應用中。生成式 AI 的引入也使得許多框架和庫得以發展。其中,PyTorch 作為熱門的深度學習框架尤為突出,許多企業均會選擇其作為開發 AI 應用的庫。通過部署 Arm Kleidi 技術 ,Arm 正在努力優化 PyTorch,以加速在基于 Arm 架構的處理器上運行 LLM 的性能
關鍵字:
Arm KleidiAI PyTorch LLM
株式會社村田制作所(以下簡稱“村田”)開發了用于IoT設備的通信模塊“Type 2FR/2FP*1”(以下簡稱“本產品”),它支持Wi-Fi 6、Bluetooth? Low Energy和Thread*2、配備了執行通信協議處理等的MCU(Microcontroller Unit)且尺寸超小。本產品支持智能家居產品通信協議的共通標準MatterTM,有助于實現IoT設備的小型化和低功耗化。Type 2FR/2FP已于2024年10月開始量產。此外,我們還同時開發了不配備MCU的“Type 2LL/2KL
關鍵字:
村田 MCU Wi-Fi 6 Thread 通信模塊
實時微控制器 (MCU) 在幫助高壓汽車和能源基礎設施系統滿足電源效率、功率密度和安全設計要求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車載充電器 (OBC) 還是不間斷電源 (UPS),這些設備都必須在惡劣環境中為時間關鍵型任務提供快速、確定性的性能。F29H85x 系列 C2000? MCU 基于 TI 的 C29 內核,專為應對高壓系統中嚴苛的處理和安全設計挑戰而設計。這些 MCU 性能顯著提升,是前代 TI C28 內核及市場上其他 MCU 的兩到五倍,并配備先進的集成式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元件,可幫助工程師
關鍵字:
TI C29 MCU C2000
11月立冬過后,蘇州仍是一片綠景。進入納芯微蘇州總部新搬遷的大樓里,工作人員井井有條,位于10層的媒體接待區,精心陳列著最新產品的演示案例,從精密的開發板到全面的集成方案,涵蓋電機控制至逆變器等多個領域,預示著納芯微即將邁入一個嶄新的產品發展歷程。凌冬將至 重現生機正式進入媒體分享會,納芯微CEO王升楊大膽開題,首先介紹了當下半導體的寒冬行情。在全球半導體版圖中,模擬芯片一直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海外的模擬芯片廠商,以其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廣泛的市場布局,長期占據著行業的領先地位,一直以來國際大廠引領著行業發展的
關鍵字:
納芯微 模擬器件 MCU 芯弦
對于人工智能?(AI)?而言,任何單一硬件或計算組件都無法成為適合各類工作負載的萬能解決方案。AI?貫穿從云端到邊緣側的整個現代計算領域,為了滿足不同的?AI?用例和需求,一個可以靈活使用?CPU、GPU?和?NPU?等不同計算引擎的異構計算平臺必不可少。依托于?Arm CPU?的性能、能效、普及性、易于編程性和靈活性,從小型的嵌入式設備到大型的數據中心,Arm CPU?已經為各種平臺上
關鍵字:
CPU+ 異構計算平臺 Arm
實時微控制器 (MCU) 在幫助高壓汽車和能源基礎設施系統滿足電源效率、功率密度和安全設計要求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車載充電器 (OBC) 還是不間斷電源 (UPS),這些設備都必須在惡劣環境中為時間關鍵型任務提供快速、確定性的性能。F29H85x系列C2000TM MCU基于 TI 的 C29 內核,專為應對高壓系統中嚴苛的處理和安全設計挑戰而設計。這 些 MCU 性能顯著提升,是前代 TI C28 內核及市場上其他 MCU 的兩到五倍,并配備先進的集成式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元件,可幫助工程師優
關鍵字:
C29內核 MCU 高壓系統 德州儀器
當前關于人工智能(AI)和神經網絡的討論主要集中在生成應用(生成圖像、文本和視頻),很容易忽視AI將為工業和基礎設施應用中的電子產品帶來變革的實際示例。不過,雖然在電機驅動器、太陽能(如圖 1 所示)和電池管理應用的實時控制系統中采用 AI 不會像新的大型語言模型那樣引起大量關注,但使用邊緣 AI 進行故障檢測可以顯著影響系統的效率、安全性和生產力。圖1 太陽能電池板陣列本文中將討論集成式微控制器 (MCU) 如何增強高壓實時控制系統中的故障檢測功能。此類 MCU 使用集成神經網絡處理單元 (NPU) 運
關鍵字:
邊緣AI MCU 微控制器 故障檢測 CNN TMS320
arm mcu介紹
您好,目前還沒有人創建詞條arm mcu!
歡迎您創建該詞條,闡述對arm mcu的理解,并與今后在此搜索arm mcu的朋友們分享。
創建詞條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