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導體封裝技術在過去不受重視,直到近期才被視為設計流程的關鍵之一,也是實現摩爾定律的關鍵。據Semiconductor Engineering網站報導指出,傳統上封裝幾乎不曾是設計架構的主要部分,而關鍵指標則往往是價格與耐用程度。 然而,進入28納米以下制程與物聯網(IoT)應用當中,封裝逐漸成為市場差異化指標,一改過去平面式矽元件設計與制程規則,封裝也成為從初始概念到設計到制備等每一道制程都得注意的層面。 Tirias Research分析師表示,半導體傳統三大中柱技術是微影
- 關鍵字:
封裝 半導體
- 傳統上,當半導體材料越薄,其缺陷對于電子、光電元件的效能就有越嚴重的影響,一直是難以突破的困境。臺灣大學跨國團隊研發出獨步全球的零缺陷半導體材料,透過“修復缺陷”簡單方法,讓單層二維半導體材料能達到零缺陷等級,可提升LED發光效能100倍。上月研究刊登在“科學”《Science》期刊。 二維半導體材料具有特殊的電子傳導、光學、機械特性,可整合于現今半導體元件制程,被學界認為有很大潛力取代傳統矽材原料,其中中二硫化鉬(MoS2)是最熱門的半導體二維材料之一,但以目前合成制備技術,二維材料的缺陷密度還是
- 關鍵字:
半導體 二維半導體
- DIGITIMES Research研究南韓半導體設備產業發展動向發現,2015年全球半導體與顯示面板業者大幅擴增生產線,帶動相關設備需求高漲,使前3季南韓多數半導體暨顯示面板設備公司營收較2014年同期成長20~60%,營業利益亦多已超越2014全年成績。
其中,第一大廠Semes 2015年前3季營收達8,960億韓元(約8億美元),較2014年同期大幅成長54.6%。由于其為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子公司,高度仰賴三星集團采購其設備,因此Semes營運績效可作為三
- 關鍵字:
半導體
- 矽品引紫光入局,意味著兩岸半導體產業可以突破政策限制,而且隨著紫光在半導體行業布局深入,必然能夠給臺灣企業帶來聯動發展。此前,聯發科與紫光的“曖昧”,以及臺積電在南京建廠的計劃,都反映出臺灣支柱企業的這種合作傾向。然而,外界的另一種聲音是,讓日
月光吞并矽品,通過擴大市場、資本、技術優勢,來與逐漸成長的大陸企業以及全球半導體巨頭在大陸投資的產業相抗衡。
持續發酵的“紫光與日月光之戰”,在臺灣半導體封測公司矽品發聲之后陷入焦灼。12月21日,矽
- 關鍵字:
半導體 紫光
- 日本經濟新聞21日刊登大陸半導體大廠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日前接受該報的專訪。針對大陸半導體產業發展、與其他業者合資或購并想法,以及未來發展發表個人見解。
趙偉國表示,半導體產業是個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研發才能支撐其發展的展業,他預計5年內將斥資人民幣3,000億元,如此一來不致于錯失研發、購并,誓言奪下全球半導體業界第三大廠地位。
趙偉國表示有3個理由,促使他從2009年起參與紫光集團的經營:
其一,出自個人興趣。趙偉國在清華大學學習無線通訊技術,在業界也有長年擔任工程師的經驗,對于資
- 關鍵字:
紫光 半導體
- 以荷蘭恩智浦半導體(NXP Semiconductors)收購美國飛思卡爾半導體(Freescale Semiconductor)為開端,安華高科技(Avago Technologies)收購博通(Broadcom)、英特爾(Intel)收購阿爾特拉(Altera)、西部數據(Western Digital)收購閃迪(SanDisk)——在2015年,半導體行業接連不斷地出現收購金額超過1萬億日元的大型企業收購項目。
隨著中國的政府背景投資公司紫光集團注資西部數據、收購美
- 關鍵字:
爾必達 半導體
- 全球半導體聯盟(GSA)獎項獲業界廣泛認可為世界半導體行業中最受尊崇和最負盛名的獎項之一。 總部位于美國的GSA是擁有多達400家會員企業的非盈利性國際貿易組織,在亞洲和歐洲設有辦事處,其年度獎項包括在線投票過程,讓包括半導體企業和合作伙伴在內的GSA成員企業相互投票,選出他們最尊崇的上市半導體企業。 Nordic Semiconductor首席執行官Svenn-Tore Larsen評論道:“在Nordic Semiconductor所獲得的眾多企業成就之中,這可能
- 關鍵字:
Nordic Semiconductor 半導體
- “大陸半導體市場是你們唯一的選擇,對臺灣半導體產業而言,‘開放’不可怕,畏懼‘開放’的心態才可怕” 面臨危機,如果因應得宜,往往能成為轉機,帶來新的成長機會。而且若是在財務能力、創新技術、市場需求以及國家安全等諸多因素都能妥善處理的情況下,此成長更將展現出爆炸性的動能。 不,這可不是在寫間諜小說,而是我觀察近來半導體產業最新情勢所做的一項總結。 多個彼此牽動的因素已改變了半導體產業的樣貌——包括需求驅動力量的改變、日益攀升的研發成本、客戶高度集中帶來的ASP壓力以及投資風險——這已使業者的獲利能
- 關鍵字:
半導體
- 2015年全球半導體產業風起云涌,企業并購重組頻繁。以紫光為代表的企業開啟瘋狂收購模式。營收方面,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公布的年終預測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半導體制造設備市場營收達373億美元,較去年微幅下滑0.6%。
報告指出,晶圓制程機臺為設備營收金額貢獻度最高的類別,預估總額達295億美元,上升0.7%。其他半導體前段設備類別(含晶圓廠設備、光罩與晶圓制造設備)也有望增加20.6%。
有上升也有衰退,報告預測封裝設備營收將衰退 16.4%,為26
- 關鍵字:
半導體
- 據報道,明年韓國政府將削減用于半導體和顯示器研發的預算,與之相反的是,中國政府正加大對這一領域的支持,加速全球并購的進程。中國的半導體和顯示業務正在蒸蒸日上。
根據14日公布的韓國2016年政府預算顯示,“電子信息設備產業原創技術開發事業”的最終預算削減為4560萬美元。盡管行業內普遍預計預算會增加,但最終韓國國民議會預算和財務委員會經過協議后,削減了724萬美元。
這一領域的研發預算在2012年為1.12億美元,在2013年為1.06億美元。從2014年開始下降至
- 關鍵字:
半導體 LCD
- 大陸紫光集團近來有意并購臺灣三家半導體封測廠,引發產官學界憂心臺灣半導體技術外流,但“紫光”到底多大?集團董事長趙偉國來歷為何?大多數人都不清楚,對此財經專家謝金河在個人臉書發文,認為它是“謎樣的企業”,董監事竟零持股。
謝金河提到,紫光集團原是北京清華大學校辦企業,1988年創立于北京中關村,后來變成清華大學科技開發總公司,1993年又改為清華紫光總公司,2005年再變身為紫光集團有限公司。
紫光集團最后一次改組是2010年,由清華控股控紫
- 關鍵字:
紫光 半導體
- 根據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最新公布的年終預測報告,2015年全球半導體制造設備市場營收達373億美元,較去年微幅下滑0.6%。2016年則可望出現正成長,預估全球市場營收將上揚 1.4%。 SEMI 年終報告指出,晶圓制程機臺為設備營收金額貢獻度最高的類別,2015 年預估將成長 0.7%,達 295 億美元。其他半導體前段設備類別營收(含晶圓廠設備、光罩與晶圓制造設備)亦可望增加 20.6%。報告還預測,封裝設備營收將衰退 16.4%,為 26 億美元,半導體測試設備市場估計也將萎縮 7.
- 關鍵字:
半導體 晶圓
- 如果說從功能機到智能機是手機發展的一個爆點,那么智能手機未來的爆點將是什么呢?對于這個問題,聯發科技董事長暨執行長蔡明介認為應該是智能手機融入物聯網,而為智能手機提供人工智慧的半導體芯片仍是其中的關鍵技術。 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辦,經濟日報社、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星島報業集團、澳門日報社協辦,中國經濟網和(臺灣)工商時報承辦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分論壇“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互聯網發展論壇”于12月16日下午舉行,中國經濟網全程直播。圖為聯發科技董事長暨執行長蔡明介。中國經濟網記者 裴小閣 攝影
- 關鍵字:
物聯網 半導體
- 根據商業顧問機構暨會計師事務所KPMG的一項年度調查,半導體產業領導人預期2016年的整并/收購(M&A)案件數量將會與2015年相當甚至更多。
KPMG調查了全球163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半導體產業界領導人,其中有過半數受訪者(59%)預期M&A案件在2016年會增加,有34%認為數量與今年相當;而去年則總計有83%的受訪者認為2015年的M&A案件會超過或與2014年相當。
在被問到哪些區域市場會有最多M&A案件發生時,美國則居第一(有45%的受訪者認為),
- 關鍵字:
半導體 微處理器
- 隨著2015年進入倒數計時的階段,全球半導體產業在2016年又將如何發展,成了大家十分關注的議題。其中,大陸挾銀彈攻勢,以入股或是并購方式,力圖擴大在全球半導體的影響力,近期也成了市場注意的焦點。
Gartner科技與服務廠商研究事業處研究副總裁王端表示,考量到國家安全,中國大陸在半導體晶片的使用上,絕大部份都是由國外進口,這對于重大的基礎建設或是重要系統建置上,造成一定程度的隱憂。所以積極發展國內半導體產業成了中國政府必要的政策方向。但用時間來換取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影響力是緩不濟急的作法,改采
- 關鍵字:
半導體
半導體介紹
semiconductor
電阻率介于金屬和絕緣體之間并有負的電阻溫度系數的物質。半導體室溫時電阻率約在10-5~107歐·米之間,溫度升高時電阻率指數則減小。半導體材料很多,按化學成分可分為元素半導體和化合物半導體兩大類。鍺和硅是最常用的元素半導體;化合物半導體包括Ⅲ-Ⅴ 族化合物(砷化鎵、磷化鎵等)、Ⅱ-Ⅵ族化合物( 硫化鎘、硫化鋅等)、氧化物(錳、鉻、鐵、銅的氧化物), [
查看詳細 ]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