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張汝京:半導體發展關鍵是市場要大
張江園區的中芯國際大樓外飄揚著眾多的旗幟,似乎在宣揚其國際化公司的聲譽。作為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廠的中芯國際(00981.HK),最近的日子卻有些起伏。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2526.htm3月底的一份引進戰略投資者公告曾一度讓中芯國際股價暴漲,達到上市以來最大的漲幅。但是4月底出臺的年度報告與第一季度財報的繼續虧損數目,卻并未達到市場分析師的預期。
中芯國際一直都吸引著媒體的關注。2004年4月它在香港股市的首次公開募股頗顯弱勢,被解釋為股市繁榮的終結;當它在北京增加一個12英寸芯片廠時、在天津建造另一個8英寸車間(以補充它在上海的三家)并且在成都建造一個測試和組裝廠時,該公司被認為過度擴張。雖然如此,其收入僅僅在4年內就上升到10億美元,使它成為無論在什么地方都稱得上是有史以來發展最快的公司之一。
壓力下的擴張策略
而中芯國際的創始人張汝京,在國際上同樣知名。在于美國德州儀器結緣芯片的他,抱著將世界最先進的半導體生產技術引進中國、發展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理念,在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成立了中國第一家8英寸芯片代工廠——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不過當時,內地芯片技術與國際水平幾乎相差了5個世代,當內地才開始做0.5微米的芯片,國際上已經在做0.13微米了。中芯的介入無疑改變了這一局面,不僅使自己成功領先于群雄,還極大地縮短了與世界先進半導體水平的差距。
短短7年的時間里,中芯國際在上海和天津建造了四座8寸芯片廠,在北京建造了目前內地第一座12寸芯片廠,在成都還建有一座封裝測試廠,僅在上海的投資總額就已超過40億美元。不過,光從財報看,其實中芯國際的賬面資金并不富裕,這也不得不使人對它的四處擴張產生質疑。
“半導體行業很有意思的,規模太小,一流的客戶就不愿意上門。”張汝京解釋說。
張汝京給出的一個例子是,當年世界前十的某公司第一次來中芯國際上海廠考察時,當年產量是5萬片,對方看了覺得水準不錯,但回復“我們一年后再來看看吧”;到了第二年產量達到8萬片時,對方覺得可以考慮考慮了,而在第三年超過12萬片時,對方就開始下單了。“現在我才明白為什么他要等我們產能上去后才下單,他就是要在我們的產能達到他需求的10倍時,才覺得風險相對較小。
目前,中芯國際完成了上海、深圳、北京、天津、武漢、成都的布局,恰似一個菱形。而如此的結構設計張汝京解釋為,是為了更靠近市場。據他稱,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有120多家優秀芯片設計公司,北京、天津一帶有100多家,深圳、東莞也有80來家,武漢有著近30家,加上西安、成都和重慶的40家設計公司,靠近這些資源就能更靠近市場。
“按照這個區域分布來布置能讓中芯國際有更多的市場優勢,要服務當地客戶,就需要當地有較強的研發服務生產的設施。”張汝京進一步指出,也正因為中芯國際在國內集成電路芯片制造業的特殊地位,在戰略決策上不僅要符合企業當前利益,還要在一定程度上考慮更長遠的發展和使命。“因此加速產業擴張和技術提升是必然的選擇。另外,若僅僅從市場規則的角度來看,我們也要擴建。”他說。
虧損壓力
“重點是我們在過去的7年多時間里,從2000年4月進來成立公司到8月開始打樁,到現在滿7年的時間中,中國的半導體是發展最快、最健全的市場。”張汝京指出。
統計資料顯示,中國大陸2006年全年芯片需求量達623億美元。事實上,在2005年中國就已經超過美國市場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2007年,大陸市場銷售額高達5410億元。據IC Insights公司預測,至2010年,中國市場的芯片需求量將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其中仍有高達89%的產品需采用進口。
從相關資料與現狀分析不難看出,中國芯片制造具有相當強勁的成長空間,這空間顯然也為中芯國際所樂道。野村控股分析師瑞克·舒近日也分析指出,中芯國際產能突出,已經成為跨國半導體巨頭搶攻中國半導體市場、分散運營風險的首選代工服務商。
“當年剛來祖國的時候,發現這里手機產量最大,但是沒有一顆中國芯!” 張汝京動情地表示,現在終端市場大得不得了,每一顆芯片中國都能生產了。
雖然臉上一直掛著一絲淺笑,但在自稱非常辛苦的張汝京看來,在高速擴張與高成長平衡中,前期必須要舍棄一些東西,一定要作出一種選擇,“要高成長可能就要舍棄高利潤,因為你手上的錢就要趕快投資,增加產能。”他說。
從新近公布的2007年財報看,或受業績虧損及與臺積電訴訟未了的利淡消息拖累,中芯國際上年度虧損仍達1950萬美元,期內營業額雖升6%至15.5億美元,且經營業務現金流入亦達6.7億美元,但因折舊及攤銷金額逾7億美元,最終未能扭虧。而今年一季度的虧損也由去年第四季度的2120萬美元增加到了1.191億美元。
對于年報,張汝京解釋稱,雖然總體來說情況不太理想,但總收入增加了5.6%。利潤出現負值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全球動態存儲器價格崩盤,價格較之前年縮水83%,因此財報呈現小虧。但比較2006年虧損的4410萬美元,已是大有改觀。
“從現金流來看,我們去年現金流賺了7億多美元,但折舊也有7億多,由于折舊比現金流多了4000萬美元,所以最后我們在賬面上小虧2120萬美元。若扣除折舊,實際上我們去年現金賺了7億多美元。”張汝京解釋說,高科技的東西折舊很快,5年到7年就折下去了,但投資里的90%又都是設備,“所以這是高科技領域的特點,在折舊結束之前是很難看到我們賺錢的。”
在去年年底獲得IBM45納米生產工藝授權后,今年4月24日,中芯國際又攜手美國晶晨半導體有限公司聯合生產DPF芯片。張汝京說,中芯國際與一些國際巨頭的合作不僅突破了技術瓶頸,也推進了公司的長期獲利能力。他預計,到今年第四季度,中芯國際的產能將會達到20多萬片。
中芯國際對于IBM45納米的技術許可協議的發展非常滿意。目前有近10家頂尖的芯片設計公司與IDM客戶表示了與中芯國際合作的意愿。這一協議,奠定了客戶對于中芯未來技術發展藍圖的信心,也因而為中芯國際增加了在65納米與90納米的客戶。除此之外,中芯國際也獲得中國客戶對于45納米的合作興趣,計劃將于2009進入認證的階段。
業內有人士指出,半導體行業在前五六年內能賺錢的幾乎沒有,臺機電是在第7年開始賺錢的,聯電在第9年才開始賺的,而在折舊結束后,不賺錢的又幾乎很少。
資本市場的沖動
在推進實業發展的同時,中芯國際在資本市場上的腳步也不落人后,公司成立沒多久便在香港主板市場和紐約交易所上市。在全球資金流向中國的大趨勢里,中芯國際成為崛起最快的半導體明星。
或許正因為中芯國際的盈利前景,使得它從一開始就得到了強大的資金支持。公開資料顯示,除了兩地上市融資外,2005年,中芯國際獲得中國銀團6億美元為期5年的貸款,為中芯國際在北京12英寸芯片生產線產能擴充提供資金支持;當年12月,上海公司又得到荷蘭兩家銀行8500萬歐元的長期貸款合約,用于中芯國際購置光刻設備;2006年5月,中芯國際天津公司與10家中外資銀行組成的銀團簽訂了為期5年、金額為3億美元的貸款協議,以擴充天津8英寸芯片廠產能;6月,中芯國際上海公司又獲得來自8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18家銀行組成的銀團6億美元貸款。而中芯國際在上海的第一期貸款4.8億美元也已于2006年全部還清。
眼下,中芯國際正努力調整自己的業務結構,為盡量減少半導體行業受動態隨機存儲器(DRAM)市場的創傷,將于這個季度起全面退出DRAM市場,并主力生產邏輯(Logic)產品。
而最近引進戰略投資者的消息更是把中芯國際再次推上了風口浪尖。據公告稱,這次中芯國際將以出售股份或可換股工具的方式,可能會讓投資者買入大量股權,也可能成為董事會成員。但中芯國際并未透露戰略投資者的身份。
其實這也是在將近一年的時間里,關于它第四次戰略引資的傳聞。
隨后在去年4月,又傳出三家私募基金計劃投資約6億美元,入股中芯20%至25%股權;7月份,亦有傳聞指中國電子集團(CEC)欲通過現金收購中芯國際部分股權或采取“互相入股”的方式;9月份,又有消息稱,中芯國際與上海華虹NEC展開初期合并談判。但各類消息隨后都沒有下文。
由于全球經濟增長減緩,投資者對新股的需求也趨于疲軟,私人資本運營公司紛紛在亞洲尋找機會,這其中最大的挑戰就在于管理層對公司價值預期的調整,這也使得中芯國際與私人資本運營公司或戰略合作伙伴達成交易的假設具備了重大意義。
對于市場上關于戰略投資者的各項猜想,張汝京本人笑稱都有可能,“版本多的原因是很多好的投資方都有興趣來進行接觸,但是我們還在研究階段,還沒有做最終的決定。”不過據透露,政府方面希望中芯國際優先考慮國內好的戰略伙伴。
目前中芯國際的大股東為上海實業(集團),持股比例不到10%。若按中芯國際原先設想,將20%左右的股份轉讓外資,將意味著重新定位其企業歸屬。
“其實我們也一直在考慮A股上市的問題。因為政府有個新的條例,財務顧問們告訴我外資企業在A股上市已經有先例了,現在的考慮是分開上市還是整體上市,財務顧問們有不同的意見。”張汝京表示,按照連續3年盈利的條件,上海這一塊已經實現了。
坐在中芯國際大樓里,以克己精神著稱的中芯國際總裁張汝京周六仍然在辦公室里埋首辛勤工作著。面對經營壓力很大的半導體業, 他的工作并不輕松 。雖然辛苦 ,談及上海的投資環境,他的感激之情仍溢于言表。
《第一財經日報》:中芯國際為何會選擇在2000年之前投資上海?
張汝京:其實1997年我們就曾經想來,我們這個團隊也曾經在無錫幫助當時叫華晶上華的一家公司工作過一段時間。
2000年時中國大陸市場對半導體的需求更加強勁,中國大陸也需要高科技。當時還考察了北京、深圳,還有幾個其他城市。比較而言,上海周邊的設計公司最多,設計公司的團隊經驗也較多,當時就有40多家(現在有120家左右);第二是上海整體的基礎建設最適合、最完善,不管是原料供應商還是設備供應商都比較齊備,上海原先在漕河涇、金橋都有半導體廠,所以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第三是上海市政府部門辦事效率高,市政府對這個項目非常支持,各級領導都非常支持。
《第一財經日報》:當時上海市各級政府部門都做了哪些支持工作?對照7年前,上海的投資環境在你看來發生了哪些轉變?
張汝京:剛才講的其實也包括了很多優勢了,最后敲定張江就因為當時產業集聚張江,這里有一塊完整的生活區。從政策來講,中芯國際是按照中央政府當時給的18號文的優惠政策,而上海市在提供配套服務的時候特別到位,當時總共算下來都有40多樣的優惠。
比如當時為保證穩定供電,提供了兩路供電。中芯國際一直在擴建,在上海蓋了有三個8寸廠,一個12寸廠,再加上一個光罩廠,一個測試廠,一個凸塊廠,一個圖像傳感器廠,還有一個太陽能廠,所以電力的需要很大。最近12寸廠蓋的時候第三條電供應又來了。這個條件非常好,別的地方包括境外都很難做到,根據我們所知全世界也很少有地方是三路供電的。水也是兩條線進來的,如果其中一條線路有問題或維修就可以用另外一條。尤其在商檢與海關方面的支持都非常多,提供了很多便利。
《第一財經日報》:中芯國際在短短幾年間獲得極大的發展,這種高速發展的基礎是什么呢?
張汝京:對于中芯國際這幾年的成長,我們要感謝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支持。在上海,尤其要感謝上海市政府上上下下的支持,做決定的動作明確而且快速,我們得到了很多支持。
另一方面是中國市場的成長非常快。從2000年到2005年,增長了四倍多,到2005年已經超過了美國和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這么快的速度,半導體發展很關鍵的因素就是市場要大。另外上海這邊的人才也很豐富。在很多小的方面,比如說讓我們有很好的生活區,讓我們可以辦學校,讓我們在吸引境外的員工上有很大的優勢。
《第一財經日報》:中芯國際現在的競爭力主要是在哪里呢?
張汝京:我們有一些優勢,其他企業可能比較不容易做到。比如中芯國際的生產基地在大陸,我們背靠這個龐大而且成長最快的市場,也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費市場。除此之外,大陸擁有豐富的理工科人才資源,如果上海的技術或生產人員不夠,我們可以到江蘇、浙江或者東北等省份找。而且不僅僅是中國的人力成本,水、電、天然氣等資源相對其他國家都還是有優勢的。
《第一財經日報》:那當前的挑戰在哪些方面呢?
張汝京:現在機會來了,一方面我們要迅速布局,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需要,所以在不同的地方要有不同的研發基地,另一方面是怎樣把我們服務的點做好,包括提升每個地方的生產能力和技術能力。
由于中國的工藝技術在很多方面受境外的限制較多,中芯國際通過近幾年跟國際大廠的合作,使得在限制上逐漸得到改觀,比如去年就獲得IBM宣布45納米的技術轉移,以前0.15微米都不能做,現在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其實也得感謝西方國家對我們的友好支持。
我們所采用的策略一般是先引進最先進的存儲器技術,讓技術人員先熟悉這種較高的科技,從而自己研究開發,65納米前都能自己開發,很辛苦,45納米由于跟IBM合作開發就更快了。在境外邏輯技術要更領先,通過這種合作,從境外引進不受限制了,所以現在可以不生產DRAM,把全部產能轉入到邏輯產品上。
《第一財經日報》:3月底財政部和稅務總局公布了最新的企業獎勵優惠政策“財稅2008一號文”,其中對半導體工藝技術有著一定的稅收優惠,對中芯國際有哪些實質影響?你又是怎么看待兩稅合并的事情呢?
張汝京:中國大陸的稅收政策我覺得都還不錯。我們現在基本上是按照中央當初的18號文“五免五減半”的措施,賺錢之后的前5年內免除所得稅,后5年只需支付一半。至于兩稅合并,個人覺得是件好事。以前因為要吸引外資,鼓勵外資進來所以給些稅收上的優惠,但現在外匯存款多,現在再急著吸引外資,美元貶值,我們的外匯存款反而影響大,現在重點不應該僅僅是招商了,而是應該招商建立產業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