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業界動態 > 理性看待中國12英寸芯片廠

        理性看待中國12英寸芯片廠

        作者: 時間:2005-04-11 來源: 收藏
            中國產業在高中低檔都想爭一席之地,除了承擔經濟的職能外,還要承擔部分國家甚或民族的責任,而現階段它則是以一種社會責任來體現。   

          頂級工業的標志,12英寸芯片廠在北京已經誕生。現在來預測它的前景似乎為時過早。而來自媒介的消息稱,中國將可能再次上馬一到兩條12英寸生產線。 

          筆者認為,無論從資金、技術還是從我們一直言而必稱的廣闊市場來看,中國上馬12英寸生產線則有些勉強。   

          資本“吞金獸”

          就投資強度來看,產業一直俗稱“吞金獸”,而事實也的確如此。 

          目前,建一條12英寸芯片生產線要投入20億美元以上,而最為尷尬的是一旦上了12英寸生產線,就像上了“賊船”,必須不斷跟蹤半導體高端技術(如90納米及65納米等),不斷投入大量的研發人員和資金。 

          據悉,全球第一條12英寸芯片生產線(1997年,德國)誕生以來,累計投資已高達200億美元?! ?nbsp;

          那么,如此龐大的資金投入后面,回報在哪? 

          從投資回報率分析,在中國目前的條件下,連8英寸新線都很難在短期內實現收支平衡,12英寸芯片生產線財務平衡點的周期則更加漫長。再加上華圣納條約的控制,12英寸芯片生產線更可能成為一個掌握在別人手中的籌碼。必須三思而后行! 

          過去一個IC新品的投入約為百萬美元數量級,目前則早已上升至幾千萬美元。而從設計制作一套掩模的費用來看,如180納米需要投入26萬美元,130納米需要87萬美元;往后,90納米需要150萬美元,65納米需要為300萬美元,45納米需要600萬美元,可謂呈火箭式上升。 

          此外,半導體高端設備價格也高得離奇。如一臺193納米浸入式光刻機要3000萬~4000萬美元。這一切,都反映出12英寸的高端需要持續高強度的投入。 

          據統計,2005年,全球將可能擁有42條12英寸生產線。其中美國13條,歐洲5條,韓國4條,日本6條,新加坡2條,中國大陸1條,其他地區11條。   

          中國市場,還不是中國人的市場

          除了資金,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另外兩個基本要素是技術與市場。 

          而中國半導體產業中,高端核心技術的缺失最為明顯。1996年9月,由33個國家簽署的“華圣納”條約,對高技術向中國等國家的輸出做出了嚴格控制。在西方發達國家看來,這是除武力之外,控制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發展的最有效方法。 

          在這種控制下,目前能向中國轉移的芯片產業,主要是后端的封裝與測試,當然也有部分舊的中低檔芯片生產線。但在政策限制和市場競爭的雙重考慮之下,英特爾、德州儀器等世界頂級大廠絕不會冒風險轉移更為先進的生產線。 

          而且,即使是封裝測試業,發達國家對華的技術轉移中也留有戒心。如英特爾、三星、瑞薩等公司,它們都是獨資企業,其核心技術不太可能轉移到中國來,即便有一些,也完全由外籍人士嚴密控制。 

          比如,韓國現代半導體公司(Hynix)曾表示,在無錫只是興建工廠,并不會把尖端產品的設計技術和工程開發技術帶到中國。 

          因此,中國目前如上馬12英寸芯片生產線,只能依靠自身力量,尤其是技術,或者是資金。 

          中國似乎只有“市場”可以討論甚至炫耀了。來自Icinsight的統計稱,中國的IC市場巨大,馬上將超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半導體市場。 

          以市場為導向固然是所有產業的發展規律。業內一致的聲音也是:只要是真正的企業行為,不管上馬多大英寸、多大規模都無可非議。 

          但是,一個明顯的事實是,“中國的市場”并非是中國人與企業的市場。就目前來說,它是全球的。 

          起碼現在,中國還沒有足夠的實力占領“中國市場”。在產業核心競爭力尤其是IC設計能力真正提升前,“中國市場”還只能為別人作嫁衣。   

          社會責任

          應用材料公司高級副總裁王寧國博士曾表示,“半導體是產業,是產業就一定要有盈利。”我認為這值得目前中國半導體產業界仔細玩味。 

          中國半導體產業在高中低檔都想爭一席之地,其中蘊含的政治意味相當深遠。 

          即企業除了承擔經濟的職能外,還要承擔部分國家甚或民族的責任,而現階段它則是以一種社會責任來體現。另外,某些高技術投資項目更多地關聯著地方政績的考慮。這正是中國特色的半導體產業。 

          當然,每個12英寸芯片廠的誕生背景都不相同。如中芯國際北京廠,就是爭取獲得全球代工第三位的戰略組成部分。 

          因此,不切實際地追求12英寸芯片線,無論從財力及技術,包括市場等都十分勉強,風險實在太大,盲目上馬這一項目,并不能從根本上促進我國半導體產業快速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 半導體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建县| 砀山县| 大理市| 山阳县| 五莲县| 新郑市| 康马县| 满洲里市| 西藏| 丹巴县| 万宁市| 巢湖市| 庄河市| 阿合奇县| 京山县| 扎鲁特旗| 冕宁县| 牡丹江市| 那曲县| 苍南县| 色达县| 拉萨市| 崇礼县| 江西省| 保靖县| 客服| 龙江县| 兴化市| 云浮市| 平凉市| 游戏| 孙吴县| 调兵山市| 永安市| 武川县| 红桥区| 贵州省| 连江县| 海安县| 恭城| 通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