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行業增長放緩 解析中芯國際逆勢增長的驅動力
受中國經濟趨緩、市場需求疲弱以及美元走強等原因的影響,近日調研公司ICInsights下調今年全球半導體市場的成長預估,將全年估值由年增1%轉趨負向衰退1%。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82209.htm晶圓代工企業臺積電和聯電營收同步滑落。據公開數據顯示,臺積電2015年第三季度(7~9月)銷售額為2125.05億新臺幣,比上年同期增長1.7%,營業利潤為783.89億新臺幣,同比減少7.2%,凈利潤為753.3億新臺幣,同比減少1.3%。因庫存持續調整,臺積電預期,第四季度恐將滑落到新臺幣2010億至2040億元,季減約4%至5%。昨天聯電公布的財報數據同樣不樂觀,第三季合并營收為353.2億新臺幣,季減7.1%,毛利率19.6%,較上一季減少了3.3%,營業凈利為9.81億新臺幣,季減74.7%,稅后盈余為17.1%,季減62.9%,每股盈余0.14元,低于市場預期。聯電預期第四季晶圓出貨約季減5%以內,平均銷售價格季減1%,相當于營收與獲利持續下滑。
反觀中芯國際,目前已連續實現13個季度盈利,第二季度的銷售額、毛利率、產能利用率等營業指標都創下歷史新高,銷售額逆勢增長7.2%。中芯國際首席執行官兼執行董事邱慈云博士預計,中芯國際第三季度將繼續保持增長,季度收入預期增加1%~3%。

最新消息顯示,繼9月獲得標準普爾續評為“BBB-”級別后,中芯國際再獲穆迪投資者服務機構Baa3投資級別,評級前景穩定。這是國內首個晶圓代工企業獲得兩大世界權威評級機構的肯定,反映中芯國際正日益獲得投資者的廣泛支持。在全球半導體市場增勢趨緩的同時,中芯國際何以逆勢增長,受到兩大世界級權威機構公司的投資級別認定,集微網記者試圖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分析。
中國IC設計企業興盛的市場需求
TrendForce旗下拓墣產業研究所統計顯示,自2009年以來,通過強大的市場購買力與自有品牌的茁壯,中國IC設計業產值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逐步攀升,從2009年的7.1%,預計在2015年有機會達到18.5%,而銷售產值更以年復合成長率25%的增速高速成長。TrendForce表示,中國IC設計業者的訂單需求在未來三年內有機會成為全球成長性最高的地區。
在中芯國際今年第二季度的營收中,我們看到來自中國區的貢獻首次過半,國內客戶訂單量占比達到51.1%。這表明中芯國際的技術服務逐步生根于國內設計業者,保證了中芯國際業績的穩步攀升,持續盈利。
多年來,中芯國際一方面扶持國內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攜手并肩發展壯大;另一方面帶動了產業鏈上下游的技術發展,發揮產業聚集效應。以上游設備也為例,中芯國際倡導使用國內廠商的設備,隨著工藝的不斷演進,設備廠的技術能力同時得到了提高。
成熟工藝與先進工藝并行的結果
2015年8月,中芯國際宣布28納米工藝制程的高通驍龍410處理器已經成功應用于主流智能手機。作為中國大陸第一家提供28納米先進工藝制程的純晶圓代工企業,這是28納米核心芯片實現商業化應用的重要一步,實現了先進手機核心芯片中國制造零的突破。
邱慈云博士指出,28納米會在今年第四季度貢獻收入,明年營收會在此基礎上穩步增長。除堅守歐美訂單外,中芯國際正爭取日本新客戶的訂單,希望明年能夠看到重大進展。中芯國際在北京廠二期規劃了3.5萬片/月12英寸晶圓的產能,預計3年左右能夠達產。
對于最先進工藝的追求上,今年6月中芯國際與國內外上下游頂尖企業、研究院成立新技術研發公司,致力于開發14納米及以下量產技術。截至目前,中芯國際14納米FinFET專利的擁有數量已達全球十強,在中國處于領先地位。
中國大陸的市場是非常廣闊的,不僅有28納米和14納米需求,還有著多樣的成熟工藝與特殊工藝需求。除了繼續擴大研發力度,中芯國際在成熟工藝上會加大力度做好二次開發,做好差異化。過去幾年里中芯國際的8英寸廠產能利用率均超過了100%,目前在上海、天津、深圳擁有3座8寸晶圓廠,上海與天津的8寸廠的月產能總計約13~14萬片,深圳廠預計今年第四季開始投片生產,因此2016年中芯8寸總產能將達到每月15~16萬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