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小米生態鏈上的“巨頭”——華米科技
做到極致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6548.htm盡管小米手環成為“爆品”,華米也成為小米生態鏈中適應最快、成長最快的企業,但章曉軍并不覺得有什么秘訣,唯有“把產品做到極致”,“理解產業鏈,解決消費者的需求,自然可以得到發展,如果做出來的東西沒有滿足市場,不管是雷軍還是馬云馬化騰都幫不了你”。
小米手環推出后最受用戶歡迎的是超過30天的待機時間,這讓華米團隊直呼意外。
“普通手環沒有把省電當做核心痛點,往往用不到一個星期就得充電,”黃汪說,“雷軍在發布會上說小米手環能堅持一個月不充電,但實際上如果只使用計步功能,待機時間可以達到3個月。而且,我們是按照100天的使用標準來設計的。”
研發時,華米內部組成5個團隊做電路板和軟件的設計,在不同階段進行實驗,不斷“砍”掉非最佳方案,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資金,最終找到最省電的解決方案。
黃汪沒想到的是,省電的同時帶來一個意想不到的好處——增強用戶黏性:“用戶使用普通手環一星期后必須充電,第一次充電后記得戴,再次充電后可能忘記戴,如此反復容易造成用戶流失。”
華米希望用戶24小時佩戴小米手環,這個自信也來源于手環腕帶的設計。小米手環腕帶采用美國康寧TPSiV材質制作,成本極高,原本用于制作奶粉勺子,無毒無害、手感潤滑,能有效降低皮膚敏感造成的過敏現象。
所有的設計背后也隱藏著華米不小的野心——他們寄希望小米手環向人體ID(身份識別)轉變。
“做手環之前我們通過研究發現,小米手環的優勢是背靠小米手機的巨大出貨量,有移動電源的成功案例在先,所以手環最初定位為小米手機的配件,至少能保證一定的銷量。于是我們思考哪些功能可以讓手機與手環建立聯系,來電提醒和計步是與手機關聯緊密的功能,能使手環發揮配件角色”,黃汪說。
后來,華米開發利用手環為小米手機解鎖的功能,“這意味著手環開始從手機配件向人體ID轉變。”關于小米手環的這一功能,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段子:雷軍有一次把手環落在家,整天都很抓狂,因為手機需要密碼解鎖,一天要輸入80多次。
除了追求產品品質的極致,黃汪對“極致”的理解還有另一層意思——把價格降到極致。
在動輒千元的智能可穿戴領域,小米手環79元的價格令業界為之震動,除了合理的設計、互聯網化的銷售方式和龐大的銷售量,也是因為對成本的嚴格控制,“我們與供應鏈一起拆解、分析成本,包括租金、零部件、人工成本等。”
比如說電池,同一型號、同樣品質的電池,小米手環的成本價只要5元,國外公司則是13元。“因為國外產品賣99美元,他們對13元的電池成本非常滿意,沒有動力去拆解供應商成本。”
定價79元已足夠讓人吃驚,但黃汪告訴記者,“一開始我們想定價49元,但為了選擇最好的材料、芯片和工藝,我們最終選擇貼近成本價79元”。
即使是這樣,小米手環還是盈利了。“過去一年我們都沒有去算到底賺錢沒有,但是今年一季度財務總監忽然跟我說,我們還有純利,千萬量級的”,這讓黃汪嚇了一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