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IMEC合作案 中芯華為高通為哪般?
2010年,我在采訪原中芯董事長江上舟先生(斯人已去)時,他給我分享了提交給主管部門的“中國芯”新工程方案。這個方案不是設計企業的單一產品概念,而是涉及整個產業鏈的重大工程。當時,他就給我重點分享了比利時、德國、奧地利等歐洲國家級科研平臺的運作模式,高度盛贊了IMEC的共享中立精神。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6226.htm當時撰寫這方案的是協會原常務副理事長許金壽先生。許對我說,這個工程有較為復雜的產業發展背景,即對于整個產業鏈的協同需求,較過去多年更為緊迫:當工藝水平較低時,需求還不那么迫切。但隨著技術日益演進,如果中國產業上下游不進行緊密協同,即將材料設備、設計、制造與封裝協同一體,就會出現斷裂,難以獨立。設計企業研發的產品,不具有“可制造性”。這種局面放在消費電子時代,就更為可怕,整個行業會遭遇困境。
事實上,那時,全球代工龍頭臺積電已采用這模式,曾推出“開放創新平臺”,將設計IP匯聚到一個平臺,整合內外資源,形成方案,被稱為半導體代工業2.0。這一平臺,企業在設計之初就可與制造業接觸,由于制造業自身擁有部分專利,有成功驗證的產品,能提高信任感,整個鏈條不但能匯聚資源,響應也是最高效的。
可惜的是,江上舟病逝甚至病逝后幾年,這一方案也沒真正落地。這位曾為中國半導體、大飛機等許多重大項目操勞至死的官員,沒能看到自己主導的局面成真。
而此次的合作,顯然有江上舟當時方案的輪廓。合作案雖然屬于設計公司,但背后依托是中芯代工制造業,這一合作,將有望形成不是IDM勝似IDM的垂直整合效應,并推動材料設備、下游封裝、整機系統形成協同。事實上,華為的參與,已經給了這一合作以更大想象力。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家高度垂直整合型企業,被集成策略下,系統級解決方案名聞遐邇,有望成為最終商業化的關鍵。
二、中國半導體雖已度過悲情階段,但面對密集的全球整合案,快速競逐的技術高地,中國必須實現彎道超車,以滿足更廣的需求。
因為,新的階段,中國產業面臨的挑戰要遠大于幾年前。過往半導體需求主要由PC形態的產品以及智能手機驅動,中國固然成了全球最大的終端市場,但是需求總量已近瓶頸。如今,一個遠大于過往規模的市場空間,已為互聯網時代開啟,半導體業的需求,呈幾何級增長,未來5G時代,會有上千億的終端連接,形成物聯網。
人口、地域、產業結構,決定了中國是全球線下資源、生態最豐富的國家。這意味著未來半導體業的缺口會進一步放大。如果還停留在“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中國半導體業即使不會重蹈覆轍,也很難形成獨立發展的能力,產業鏈當然不可能真正自主。
真正實現超越,就需要提升技術研發實力,同時依托制造,形成完整的價值鏈,并在這一過程中,融入互聯網,構建獨立的半導體產業生態。
三、全球半導體產業正加速整合,并在市場需求驅動下,朝中國快速遷移。
過去一年多的半導體整合案,我就不列舉了。中國、海外都有,巨型整合持續上演,近日同樣不斷。
整合的原因在于,除了因成本、競爭等導致半導體產業內部市場集中度趨高外,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實際經濟內部行業之間的融合,對于割裂、分立的上游提出了融合要求,各種技術專利、標準壁壘開始被解構、重構,形成新的融合方案。
四、斯諾登案發酵后,在去IOE風潮中,中國有十足的動力構建獨立的半導體產業鏈
去IOE至今仍在持續。高通此次參與合作,一是落實上次反壟斷整改中的承諾,就是讓渡14納米技術給中芯,二是想借此緩和關系,再奪市場。
合作案中,你沒有看到過往總是無所不在的IBM,同樣能感受到一種風潮的存在。
還有,當中國經濟開始進一步刺激美國,周邊事態趨緊后,美國對中國的科技與軍事融合的擔憂越來越明顯。
一年多來,中國不斷對美國普通科技類商品釋放善意,但并沒有真正換來高新技術的松綁。
前不久,美國宣城禁止英特爾處理器用于中國超級計算機,已經是非常過分、直白的信號了。
當然,中國的反制也在慢慢持續。美國科技巨頭在中國呼風喚雨的年代已經過去了。
其他潛在影響:誰高興?誰中槍?
這一合作,當然首先對四方有利,中國應該紅利最多。
中芯有了技術,有了訂單,想必一定還會有后續的產能擴充,設備采購,生產線上馬,未來說不定新公司還會IPO。華為不但可以獲得先進技術支持,海思還能獲得芯片代工服務,未來,各種終端響應市場的效率上,一定會大幅提高。
IMEC自然又獲得了深耕中國市場的機會。要知道,它不但是技術輸出的大戶,商業模式里,也有孵化器的功能。它與過幾十個重大項目,當參與的項目得以成功商業化,它往往會選擇退出。過往多年,它從中獲利很多,當然也有失敗。互聯網時代,中國龐大的市場商機,恐怕將成為IMEC技術的發揮地。
高通自然不會錯過。在被本地政府反壟斷整頓后,它顯得非常積極聽話。中國認同了它許多專利權,未來它只需讓渡一些利益,同樣可以繼續耕耘龐大的市場。而且,要看到,由于高通的技術架構來自ARM,美國對它的容忍度上似乎高于對英特爾的容忍度。目前,高通正在不斷整合方案,試圖走出過度依賴手機的局面,挖掘中國物聯網、智能家居以及各種行業市場商機。
這一合作,勢必刺激起4家企業的產業鏈商機,本地設計企業、材料設備企業、封裝企業,都會受益其中,并且有望形成資本市場特有的投資板塊。另外,合作案因為設計巨頭企業,想必會刺激海外其他同行,采用類似的模式,融入中國,從而引發更多巨頭推倒壁壘,走向合作。
但我相信,一定會有落寞者。面對這一幕,臺積電、聯電、英特爾、三星、GF、AMD、聯發科恐怕不會那么高興。本地的紫光恐怕也會心生嫉妒。
有必要說說臺積電。你知道,幾年前,中芯與它博弈落敗,賠款又賠股份,臺積電一度是中芯第二大股東。這對中芯來說,一直如鯁在喉。
此次新的合作,你應能看出,是以新的公司形式,而不是直接中芯母體。這意味著,臺積電已被洗出直接的利益攸關空間,成為一個看客。高通、IMEC在14納米上的支援,將直接給予中芯火力,今年有望在這一工藝上實現超越,虎口奪食。
我相信,面對中芯重新崛起,過去一年,本就對大陸砸鍋賣鐵搞半導體心懷憂慮的臺灣地區,會更加緊張。這或許會推動對岸落實產業開放進程。否則,未來一定會出現更大被動。
英特爾不會高興的原因在于,盡管它投資了紫光,但展訊們很難發揮作用,面對高通的沖刺,此輪英特爾不但移動業務難以超越,后續企業級業務、物聯網以及各種行業訂單甚至也會遭遇蠶食。
而不可一世的三星,當初竟然沒有選擇中芯,而轉授權中東土豪GF。我相信,它一定會感到后悔。不過,三星高度垂直的商業模式、國家財閥特征也決定了,它不可能與中國產業鏈建立深層的合作。中芯新公司的成立,可能對它未來的運營構成挑戰。
當然,新公司能否成功,有賴于四方合作成效,它們之間雖然看上去互補居多,但一定也會有訴求的差異、開放的差異,從而給未來的運營帶來一絲不明。
不過,在我看來,無論如何,中國市場巨大的商機,尤其是互聯網帶來的幾乎難以想象的空間,一定在各方心中激蕩。它們應該不會錯過。事實上,若從長遠看,合作案甚至帶有國際化的價值。只是,這需要它們一直攜手走下去。
高通濾波器相關文章:高通濾波器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