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有話說:談談半導體產業的“中國模式”
新一代信息技術科技創新和產學研新模式高層論壇在深圳科技園舉辦。來自中科院、香港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的教授們,圍繞IC(集成電路)設計議題,為在場人員帶來視聽盛宴。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0189.htm海歸學者:結識了產業界朋友
何進,北京大學深圳系統設計重點實驗室主任。2001年至2005年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跟隨世界微電子領域的專家胡正明教授從事研究工作。

“我2005年回國,到今年已經10年了。人生能有幾個10年可以真正做點事情?”何進以這樣的感慨開始了他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科技創新和產學研新模式高層論壇”的發言。這10年,他在國內外權威期刊發表160多篇文章,承擔了多項國家重點項目,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但在他看來,這10年最大的成就是“結識了一批產業界的朋友”。
這種對產業界的關注源于他在國外研究的經歷。國外產業界與學術界的頻繁互動使得許多成熟的新技術很快就能付諸產業化,而產業界也因此可以更好地反哺學術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這給何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他決心將這樣的產學研模式帶回祖國。
這并不是一條好走的路。為了更好地服務產業界,他主動去拜訪企業,但卻常常碰壁。2008年,他去一家企業談產學研合作,企業老總卻沒有露面,只派了一個技術人員來出席會議。他沒有放棄,從小的合作項目開始一點一點地做,讓企業漸漸嘗到了甜頭。最終,實驗室與這家企業在6年后達成了戰略合作。
大家認同:深圳是海歸的沃土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科技創新和產學研新模式高層論壇”的茶歇期間,一位經常跑科技口的記者講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在國內某集成電路企業的一次產品發布會上,有一位新手記者提了一個讓主辦方有點尷尬的問題“請問封裝測試產業在美國市場的發展如何?”稍稍對半導體產業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芯片封裝測試技術比較低端,美國等發達國家已經將這些產業轉移到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了。
這個故事從側面反映了中國在半導體行業長長的產業鏈上主要占據的是低端的芯片制造部分,在設計方面較弱。因此,許多高端芯片都要依賴進口。數據顯示,近幾年國內每年芯片進口金額都接近甚至超過原油進口。
“除了中芯國際剛剛投產的晶圓廠,深圳基本上沒有制造方面的半導體產業。” 國家集成電路設計深圳產業化基地周生明主任介紹道。與全國的情況相反,深圳在半導體產業鏈以設計和應用為強項,而這離不開海歸的貢獻。
“據我估計,深圳60%的芯片設計公司是海歸參與創立的。”深圳電通緯創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李亞寧女士也是一名海歸,在她看來,海歸在技術上確實要領先一步。許多海歸往往是帶著專利回國創業的。
專家觀點:半導體產業應有中國模式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科技創新和產學研新模式高層論壇”上,有一位衣著樸素的老人一直在專注地傾聽著臺上的報告。在報告結束后的自由討論環節,這位老人以美國半導體公司為例,闡述他對產學研新模式的看法,贏得在場人士頻頻點頭。
他叫張義門,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是一名資深海歸?!拔?982年出國,是最早一批出去學集成電路的中國大陸人?!边@就是他十分熟稔美國半導體公司的原因。學成歸來后,他就擔任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所的所長,為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培養了許多本土人才。
張義門一直在探索如何讓高校的科研活動更貼近產業發展,但在內地一直會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
同時,他也認為不能照搬硅谷的產學研模式,而應該結合中國國情繼續探索?!皯摪阉斪饕粋€新課題來做?!?/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