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壟斷案攪動產業鏈 手機廠重獲談判空間
隨著高通反壟斷調查案件的結束,產業鏈上的躁動才剛剛開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69856.htm“專利費怎么交?何時交?高通現在具體的執行方案都沒有下來。”基伍國際的負責人張文 學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過去交專利費是強制性的,現在費率和模式都有一些變化,表面上是利好,但他認為更多細節上的“博弈”將會到來。作為深圳中小手 機廠商的一份子,基伍國際曾攀上了全球手機出貨量的前十。
高通則表示,從2015年1月1日開始,將為其現有的被許可人在中國使用、銷售的品牌設備采取新的條款的機會。“這意味著中小手機廠商過去和高通簽署過的協議將被視為作廢,大家有更多的選擇和談判空間。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表示。
手機廠商心思各異
“在短期內,對于一些白牌商來說是利好,因為不用高通的產品就不需要給它交錢了。”王艷輝對記者說。
由 于高通在3G、4G領域擁有多達1400多項的核心專利,因此,做白牌國產手機客源起家的聯發科每賣出一顆3G芯片,其手機客戶都需要為聯發科的對手高通 支付一筆費用,即所謂的“高通稅”。張文學告訴記者,以前聯發科就像是一個房地廠商提供了整個房子的結構,方案商就像是裝修工人,高通的專利費用是要通過 裝修工人給出去的,根據數量和規格打包收取。
但新的修改章程出來后,手機廠商和方案商可以選擇的空間更大,“霸王餐”變成了“明碼標價”,白牌廠商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方案選擇。
而對于中興、華為等品牌廠商來說,與高通博弈的過程可能會更長一些。
王艷輝告訴記者,去年,大部分使用WCDMA的廠商都和高通簽署了協議,而LTE方面少數中小公司是簽署了,但是大公司都還沒有簽。這是因為4G的標準專利格局正在發生改變,更多的中國企業也開始在這一領域領跑。
比如在CDMA領域,不少大廠選擇的是以拼片的方式進入電信4G市場。以中興通訊在2014年年初推出的青漾2手機為例,其芯片部分就是由聯發科和威盛的CDMA技術拼片而成。華為旗下海思也是采取拼片的形式曲線切入電信4G市場,并主要是自產自銷。
在 修改方案中,高通提出的“不要求中國被許可人將專利進行免費反向許可”意味著,華為、中興等擁有一定專利儲備的中國企業,在與高通進行 交叉授權時也可以從高通獲得相對應的專利收入,或者以此進行部分抵扣。“但這會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博弈過程。”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國產手機廠商負責人對此 表示,廠商之間有了主張自己專利的權利,但關于自身專利價值抵扣部分需要再和高通做細節談判。
高通總裁德里克·阿博利表示,就反向許可,我們會與每個被許可人單獨進行協商。“如果高通希望向被許可人尋求反向許可,我們將與他們進行誠意協商并且給予公平對價”。
4G芯片競爭愈演愈烈
王艷輝認為,高通案壟斷案結束后芯片廠商之間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
聯發科日前對外公布,支持CDMA制式的4G單芯片將在今年二季度量產出貨,而搭載該芯片的手機終端最快將在3月份投入公開市場,而在聯發科推出這種七模單芯片之前,市場上的唯一供應商就是高通。
“這里面包括兩個產品組合,分別為面向中低端市場的四核產品MT6735和面向中高端市場的八核產品MT6753。”聯發科總經理謝清江對記者表示,未來聯發科還將不斷豐富CDMA產品組合,包括在年內推出面向高端市場的產品。
2月9日,聯發科公布了去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聯發科去年全年營收同比增長56.6%至423億人民幣,稅后凈利潤達約9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8.8%,營收、凈利創歷史新高。
“今年聯發科在4G的追趕上來了,手機廠商可以選擇的全網通對象不僅僅只有高通。”王艷輝對記者說。
而在4G芯片領域,另一家國產芯片廠商展訊也趕上了國際市場,推出了支持TDD-LTE三模SC9620和支持TDD-LTE和FDD-LTE五模SC9630兩款LTE芯片。SC9620于2014年9月份已經被酷派、聯想等多家手機品牌公司采用。
“由 于聯發科、英特爾、美滿科技、海思半導體、三星和展訊2015年手機處理器的前景是競爭可能更加激烈,由于高通可能丟失掉LTE基帶和應用處理器的份 額。”Strategy Analytics手機元器件技術執行總監Sravan Kundojjala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認為高通今年將面臨強大的競爭,高通將在低中高端LTE基帶芯片損失一些份額,其LTE芯片份額在 204年Q3跌至80%以下,我們預計這一趨勢將在2015年繼續。
“2014年Q3聯發科利用其在中國LTE芯片的勢頭,其增長可歸因于其在中國市場的強有力地位,該季度聯發科簽署了一些中國制造商的LTE客戶和贏得一些市場份額。”Sravan Kundojjala對記者說。一財網
2.研調:今年進入物聯網創新應用元年;

?
工 研院IEK今日召開“2015十大ICT產業關鍵議題”記者會。IEK指出,2015年將會是“Smart Ready, Io Go!”的一年。相較于過去物聯網發展多集中在平臺建置與基本應用,今年則開始尋求更多創新應用與服務,進入物聯網創新應用元年。IEK估,全球物聯網市 場規模將于2015年的146億美元成長到2019年的261億美元。
IEK說明,在物聯網多元應用與少量多樣的發展特色下,產業價值鏈 在2015年進行調整,諸如資料服務產業、整合方案、企業整并、軟體定義技術(SDx)、企業用穿戴裝置等將興起。此外,穿戴裝置、智慧汽車、家庭、行動 支付應用,則帶來零組件新需求;開放概念下的Open API將促成B2B創新應用起飛。
關于上述趨勢對臺灣產業的影響,IEK指出,元 件層次上,半導體、零組件、顯示器等需高度整合并結合后端應用,低度整合產品可能失去競爭力。量子點技術可延長臺灣TFT LCD面板競爭力,而顯示器整合生物辨識則是目前研發重點。裝置層次上,大型終端廠需轉型或跨入系統整合服務,以面對物聯網時代下龐大的垂直應用市場。資 料分析服務則是臺灣終端產業與云端產業需要補強之處。供應鏈層次的改變則是從大量生產到少量多樣,臺灣供應鏈各產業皆需因此需求而調整,并可掌握衍生的新 機會,如創客經濟相關商機。

?
工研院IEK指出,相較于過去物聯網發展多集中在平臺建置與基本應用,今年則開始尋求更多創新應用與服務,進入物聯網創新應用元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