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將于明年推出民用神經形態處理器
紐約時報消息,高通已聯手IBM和斯坦福大學研究團隊開發出了民用的神經形態處理器(neuromorphicprocessor),計劃將于2014年。不過,這種技術仍舊不能與現有計算能力同日可語,在投入使用之后,它們將和圖形處理器等眾多已被我們熟知的協處理器一樣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15055.htm基于生物神經系統設計的新型計算機形態其實已經被很多大型科技公司采用,借鑒神經元之間的交流與刺激的形式,這種計算機不僅可以更為輕松地執行計算密集型任務,聰明地繞開甚至忽略誤差以避免死機,更是能在處理任務的同時吸收動態信息并根據實時情況調整算法和工作模式。
隨著技術的進步,下一代人工智能也離我們越來越近,一些在人類看來如同本能般簡單的行為將有可能被新型計算機習得,比如聽說讀寫、操縱裝置和辨識方向等。開發者表示這種計算機形式將為科幻電影中獨立執行復雜任務的機器人清除掉一些障礙,然而C-3PO和HAL9000們仍是難以企及的幻想。
IBMDharmendraModha主管認知計算(cognitivecomputing)的學者表示,“與過去我們把數據輸入計算系統不同,現在我們正將計算系統帶給數據。感應器正在成為計算工具,它們為無處不在的計算機提供了可能。”
神經形態處理器其名的提出要歸功于加州理工大學的物理學家CarverMead,他于1980年代晚期創造了該概念。在這種處理器的電路系統中,電子元件仿照生物神經突觸的形式。神經形態計算機無須像傳統計算機一樣經過“調制(programmed)”,而是依據實際情況自動調整數據,正如大腦根據實時信息不停調整神經之間的連接和強弱一樣。
這種新科技最明顯的一個好處之一就是其允許錯誤存在的能力,這點和計算機非常不同,盡管半個多世紀以來計算機技術已經取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進步,但其本質仍然和馮諾依曼博士的ENIAC一樣——精準,卻容不得半點錯誤。經過仿生學設計之后,算法將不再是一成不變的機械算法,這允許系統繞過錯誤,調整算法以適應現實要求。
傳統計算機的一個缺點之一是對能源的高需求,跟真實大腦相比尤是如此。去年,IBM公布了名為Compass的超級計算機,這臺模擬人腦的超級機器大約擁有前者10%左右的神經元數量—100億。Compass的運轉速度比人腦慢了1500倍,而其消耗的電量卻達到了數兆瓦,相比之下,人腦的所需電量僅為20瓦。如果將Compass的運算速度提升至與人腦相當,則所需電量足以滿足舊金山和紐約。
高通濾波器相關文章:高通濾波器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