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創投沈勁:智能汽車領域創新機會還很多
今年4月,美國高通公司全球副總裁、高通創投中國區董事總經理沈勁在《低谷中的“前沿科技”》一文中說道:“前沿科技進入了期望值點的低谷,這也是理性發展的開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6/360303.htm沈勁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我們在2015年之前的投資定位是移動互聯網,移動行業跟高通的主營業務也非常貼切。從2015年開始,隨著高通的業務重點開始轉向智能手機之外的更多移動互聯網終端芯片,高通創投也開始轉向前沿科技。”
高通創投所定義的前沿科技,具體包括人工智能、AR、VR、機器人、無人機和物聯網。其中,智能駕駛是人工智能的一個重要應用場景。
“雖然前沿科技處于期望值點的低谷,有本質創新的科技公司仍會脫穎而出。這對聚焦前沿科技的風投來說是一件好事,因為科技公司的估值會回歸合理水平。”沈勁分析。
高通創投是美國高通公司的風險投資部門,自2003年起就在中國開展業務,目前在中國投資的企業已達30余家。在2014年,高通創投成立了一個1.5億美元的中國戰略投資基金,專注投資前沿科技領域,目前已經投資了8家前沿科技領域的創業公司。
沈勁介紹,高通創投的其他區域同事投了很多有關智能駕駛的項目,但目前在中國還在尋找合適的標的。
智能駕駛蘊藏創投機會
《21世紀》:從人工智能的角度,你怎么看待自動駕駛的熱潮?
沈勁:很多從業者把自動駕駛汽車看成一個智能龐大的機器人,或者是人工智能使用到最極致的一個載體。不少從業者認為,自動駕駛是難度最大的人工智能。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它確實能把當下的人工智能的技術都集中在一起,比如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路徑規劃、導航系統和決策系統等。所以,大家都愿意去努力攻克這個難題。
《21世紀》:你曾經提出,自動駕駛和半自動駕駛領域的創業機會已經不多了,為什么這么說?
沈勁:很多人一講到自動駕駛就希望做一個整體的解決方案,來解決Level 4或者Level 5級別的真正的自動駕駛。確實,在過去幾年中,有多例自動駕駛這類的創業投資和并購案例出現,而且包括高通等在內的很多相關大公司都認為,自動駕駛對它們來講特別重要。同時,互聯網公司在這一領域也有很多的儲備和投資,例如Google.
從創業角度來看,這個領域已經處于高度競爭狀態了。作為一個全新的創業公司,要另起爐灶進入到這個競爭里面,其實是很辛苦的。
當然,也有一些創業公司做得稍微早一點,比如我們之前投的一家名叫Cruise Automation的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和測試公司就是一個佼佼者,去年3月已經被通用汽車以10億美元收購了。
由于大部分車企相對缺乏這部分技術,所以它們采用的是并購或者聯合研發等方法,來進入到自動駕駛領域。
不過,目前幾乎所有的車企都已經有所動作了,在全球前十大車企中只有一兩家還是空白的。所以,我們才認為,做完全自動駕駛的創業者不是說完全沒有機會,而是面臨的競爭特別激烈。
《21世紀》:從創投的角度來看,在智能汽車領域還有哪些機會?
沈勁:所謂智能汽車的智能不僅僅是自動駕駛,還有很多其他創新的環節。例如,我們今年年初在美國投了一家名叫Clear Motion的的公司。ClearMotion的技術是通過把減震器從被動改成主動,來降低車在行駛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震動。
當自動駕駛實現之后,人們就不會一直盯著路面,而可能會看報、讀書等,這時候就有一個新的問題產生了,那就是人可能會比自己開車時更容易感到眩暈。
這一技術的應用范圍并不是說必須是幾年后才實現的自動駕駛車輛,非自動駕駛的車輛也能使用。這種智能化的思路就非常好,讓它變成一種通用技術,雖然只能解決一部分問題,但應用價值非常明確。
再比如,我們此前投過的一家做平視顯示器(Head-Up Display, HUD)的公司Navdy,它應該說是HUD的一個開創者。HUD其實也是一種智能交互技術,就是把導航等內容顯示到擋風玻璃上,而不需要有另外一個屏幕。
HUD的技術原理很簡單,通常是在前面有一個相當于小投影儀一樣的東西,通過一個45度角的玻璃,先將內容投射到這個玻璃上,再將其反射到擋風玻璃上。所以在駕駛的過程中,你的視線既能看到路面,也能看到擋風玻璃上的各種信息提醒。
當然,這個技術現在還有一些要改進的,比如反應速度或者顯示清晰度等。比如當你要轉彎的時候,目前擋風玻璃上展示的導航信息,不會像我們手機上那樣提供精密的導航信息,包括各種詳細的路線標示和文字信息,而是需要將它簡化為一個箭頭式的轉彎標志。
因為當前成像的亮度和精密度都不夠,運算的能力也有局限,所以處理這種精細信息和精細的投影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我們相信,這項技術還是可以實現突破的,它的能力會慢慢地提升上來。
因此,我認為創新點還是很多的,因為汽車系統畢竟很復雜,有許多需要技術創新和突破的地方。
國內汽車電子不能微創新
《21世紀》:智能駕駛一般包括感知、決策和執行三個層面的內容,你們的投資方向會集中在哪個層面?在中國,你們在智能駕駛領域有相關投資案例嗎?
沈勁:目前在國內還沒有相關投資案例。我覺得前感知環節的競爭已經很充分了,現在能夠投的案子越來越少,或者說價格也越來越高了,因此我們可能更關注后面的兩個環節。具體來說,會更關注和我們主營業務比較相關的導航系統,例如高精度地圖。
《21世紀》:高精度地圖的國內市場相對比較密集,已經有阿里背景的高德地圖、百度地圖和騰訊背景的四維圖新三家很大的公司,新的創投機會還多嗎?
沈勁:這三家公司可以制作出自動駕駛所需要的高精度地圖,但同時也有一些其他公司在努力,他們在外面有很多車在采集各種數據。
我認為,現在一些公司采集數據的方法和高精度地圖所需的采集數據方法是不一樣的,目前很多公司主要是利用GPS采集數據,而制作高精度地圖則需要汽車在行駛過程中采集的一些實時數據。
我們的以色列團隊曾經投過一家叫Waze的地圖公司,采取的是眾包模式,用戶既可以為它的地圖數據做貢獻,也都可以糾正地圖中的錯誤,它在2013年被Google收購了。
《21世紀》:在智能駕駛技術所說的汽車電子領域,市場基本上被電裝、博世、大陸等國際公司壟斷,留給創業者的機會很少,尤其中國的汽車電子行業非常脆弱。你認為中國的汽車電子行業在這樣的格局中有希望突破嗎?
沈勁:在汽車電子領域,中國如果能出現像Clear Motion這樣的公司,那么我們還是可以實現彎道超車的,因為我認為這家公司有本質上的創新。 Clear Motion提出的方案可以很好地解決平穩駕駛問題,這是其他汽車電子公司現在無法做到的。所以我覺得中國的汽車電子企業還是有機會的,但需要大膽的創新。
如果只是微創新,那么新的創業公司確實無法與你提到的這些巨頭競爭,因為它們在研發能力、客戶關系和社會信任度等多個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在汽車電子領域,我們接觸的企業還不多。但是我們還是非常愿意在這個領域,去投資一些有創新性的公司,這塊也會成為我們公司未來很重要的一個業務領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