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失智能手機的風口 英特爾能否靠押注5G翻身?
追趕5G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3/345630.htm英特爾在3G、4G的移動芯片整整落后高通一代,但在5G芯片的研發上,二者產品周期已接近同步。
2017年1月,英特爾推出首款5G芯片。這一時間晚了高通三個月。不過,兩家公司對達到有限量產的時間都設定在了2017年下半年,而聯發科則宣布最早在2018年一季度才能公布第一代5G方案。
英特爾甚至與高通同一天發布5G前的千兆LTE解決方案,實現了理論速度達到光纖級別的1Gbit/s,讓LTE連網速度遠超過一般家用網絡速度。
自2016年開始,英特爾更加積極地與政府機構、行業組織,以及領先的通信設備商合作,參與5G標準的制定,與率先部署5G網絡的電信運營商展開相關技術測試。
科再奇近期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部署4G時的單打獨斗行為讓我們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因此在迎接5G的時候,強化了同通信行業的合作。”
以往英特爾在移動端所關注的是如何降低芯片功耗以延長使用時間,而5G網絡下的重點則轉移至如何保障低時延的傳輸。如果無法滿足需求,無人駕駛汽車就難以上路。
有英特爾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這套產品線規劃完整,而競爭對手高通剛用470億美元收購了恩智浦半導體,整合還需大量時間。
英特爾全球營銷與傳播事業部客戶端計算與5G業務副總裁Julie Coppermoll告訴《財經》記者,英特爾正在追趕高通。與高通競爭可以倒逼英特爾跑得更快、創新更多和成本更低。
她強調,高通在無線方案領域確實強大,但英特爾的優勢是從客戶端到網絡到數據中心的整體方案,這種方案的體驗可能更好。所謂端到端,即從服務器為始的云端,到智能硬件終端。
英特爾在服務器領域長期處于強勢領先,高通為首的ARM陣營一直期望分一杯羹,但英特爾相關人士認為,英特爾在該領域的圍墻很高,短期內難以被攻破。
不過,新的追趕者也在出現。伴隨人工智能重回公眾視線的英偉達則有可能成為英特爾的新威脅。在過去一年中,由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激發的英偉達GPU(圖形處理器)收入同比增長39%,數據中心收入同比增長145%。
英特爾承認,人工智能目前是英特爾的部署盲區。機器學習需要的計算、分析能力和算法與以往不一樣,英特爾此前沒有。英特爾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楊旭告訴《財經》記者,“GPU會比通用芯片更具優勢,所以從芯片本身就要布局。”于是,收購成為短期快速增強實力的最好防御手段。
2016年8月,英特爾宣布收購創業公司Nervana Systems。Gartner分析師馬丁·雷諾茲(Martin Reynolds)表示,利用Nervana的產品和專業性,英特爾在人工智能這一快速增長的市場將有能力占據一席之地,應對英偉達等對手的挑戰,尤其是在市場規模還沒有那么大的時候。
同年9月,英特爾再度出手,收購了計算機視覺領域初創公司Movidius,該公司主要產品為低功耗視覺處理器,這直接威脅了當前主流芯片廠商,后者面臨產品功耗居高不下的困境。
下一步,英特爾需要在人工智能領域做出更多努力,迅速補足短板。
另一個需要快速鞏固防御力的是工藝制程。Gartner預測,代表全球芯片制程最高水平的臺積電目前已經開始試產7納米(全球普遍水平是12納米),計劃在2018年或2019年實現量產。
英特爾是半導體產業投資大戶,為了避免工藝制程落后競爭對手,科再奇曾透露今年將建立一座7納米制程的實驗工廠,他有意放手一搏。但外界推測英特爾最早的量產時間也要到2021年。
市場研究機構IC insights日前公布2016年半導體研發支出排名顯示,英特爾以127.4億美元位居榜首,而臺積電22.15億美元排名第六。
英特爾認為,服務器和芯片制造是保證英特爾改革的糧草集中地。“在終端業務的表現好壞已經不再生死攸關”,芯片廠商瑞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陳鋒告訴《財經》記者,“只要制造能夠保持世界領先,服務器市場不會丟失,那么英特爾就不會有大動蕩。”
數據革命
5G可能決定科再奇成敗,但5G不是英特爾的終點。
去年4月,科再奇通過一份公開信,開啟了英特爾的新一輪轉型之旅。在信中,科再奇稱,英特爾要從一個芯片處理器公司,轉變為一家數據公司。

“相比兩三年前的惶恐,直到去年(2016年)下半年,才真正回歸到本質——數據本身。”楊旭告訴《財經》記者,英特爾此輪轉型之初曾一直想追求手機業務,但這實際上已經是走向彎路,到最后才發現,“看家本領是處理數據”。
這是一場數據革命,也是一場回歸之旅。
科再奇在多個場合描述了一個“良性循環”的未來戰略。簡單來說,不斷增加的智能互聯設備,呈現幾何級數增長的數據流量,以及不斷增強的連接、存儲和計算能力,形成了一個加速增長的閉環,這個物聯網和云計算主導的市場將取代現在的單一設備市場。
為打造這一循環,科再奇正在完成一場破舊立新式的調整。
盡管被外界批評管理不善,但科再奇仍堅持執行一項涉及1.2萬人的大裁員計劃。這一數字約占英特爾總員工數的11%,遠超其競爭對手AMD的員工總數(9000人),接近高通員工總數的四成(3.3萬人)。
此外,《財經》記者獲悉,英特爾也開始放棄一些與主戰略無關的非核心業務部門。這甚至包括六年前以77億美元收購的殺毒軟件開發商McAfee重組成的安全部門。《財經》記者獲悉,這個部門將被折價出售。
另一邊,科再奇又大手筆投資。2015年6月,英特爾宣布以167億美元收購FPGA(現場可編程門陣列)廠商Altera,這是英特爾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筆收購。在科再奇規劃的英特爾未來戰略中,FPGA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它為英特爾面向5G的下一代解決方案提供了核心技術。簡單來說,FPGA是可以作為類似GPU一樣的加速器被整合到處理器中,其可以用于英特爾數據中心和物聯網產品中。FPGA在5G網絡物理層加速網絡虛擬化,可以推動垂直應用更加靈活地分配,提高網絡效率。
3月13日,英特爾宣布以153億美元購入以色列無人駕駛技術公司Mobileye。科再奇直言示,收購的目的在于“數據”。英特爾預估,每一輛無人駕駛汽車每天產生的數據將達到4TB,而這相當于3000人產生的數據。所以,這些無人車實際上是行走的“數據中心”。
林怡顏表示,FPGA在5G網絡的物理層原型參考設計以來,預計年底或明年就推向商用。
為最大化發揮能力,科再奇大幅重組了公司架構。英特爾此前從工程研發、產品研發到銷售市場很多部門都是垂直的,每個環節都有獨立的團隊,但面對5G,整個團隊需要橫向打通。
Julie Coppermoll告訴《財經》記者,“因為他們的任務不再是開發一個產品,而是讓這個產品滿足不同部門的需求,并且產品研發、尋找客戶和與客戶溝通也需要橫向布局。”
一些重要業務方向則成立獨立部門。近期,英特爾將無人駕駛從物聯網交通解決方案部門剝離,成立獨立的事業群。
英特爾物聯網事業部中國區總經理陳偉認為,與無人駕駛類似,工業、零售等目前英特爾關注的行業的共性是會產生海量的數據,進而會產生大量連接、存儲、處理、分析和反饋的需求。
雖然這些行業并不能代表所有物聯網的需求,但從英特爾在計算能力的優勢來看,這些市場對實時性計算的要求高,因此無論是在計算的終端,還是回傳到服務器,英特爾都可以從中分一杯羹。
科再奇說,英特爾是一家數據公司,“英特爾不會進入一個不能生成數據、分析數據、或使用數據來提供增值服務的市場”。
(本文首刊于2017年3月20日出版的《財經》雜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