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尚義入職中芯 扒一扒臺積電中芯國際曾經那些恩怨糾葛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下稱:中芯國際)21日公告稱,臺灣積體電路制造公司(下稱:臺積電)前共同運營長蔣尚義將出任中芯國際獨立董事,臺灣業界大為震動。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12/342038.htm據悉,中芯國際與臺積電是全球領先的集成電路芯片代工廠,雖總部分屬海峽兩岸,但兩家淵源深厚。就在2003年,還曾因專利問題爆發首次海峽兩岸“科技對決”,最終以臺積電持有中芯國際10%股份并獲賠2億美元和解,期間故事迂回曲折。

蔣尚義
蔣尚義告知張忠謀后入職中芯國際
據報道,蔣尚義過去在臺積電時,主要負責研發,先后擔任過研發副總裁、共同首席營運長及董事長顧問等職。蔣深受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倚賴,更一度是外界呼聲最高、最看好的接班人選。
另有消息稱,臺積電方面表示,蔣尚義擔任中芯獨立董事,他事先已告知張忠謀。并稱,蔣尚義擔任中芯獨立董事,主要職責是公司治理,相信他不會做出任何損害臺積電利益的事。
中芯也表示,蔣尚義在中芯及關系企業并未擔任任何其他職位,另外,蔣尚義也未擔任中芯董事會下4個委員會主席或成員。
中芯國際21日公告顯示,蔣尚義已于12月20日起擔任中芯國際的獨立非執行董事,任期將至中芯明年股東會召開日為止。依中芯及蔣尚義簽署之合約內容,他將有權獲得4萬美元的年度現金酬金,以及187,500股可供認購普通股及187,500股受限制股。
據悉,蔣尚義現年70歲,1968年于國立臺灣大學獲電子工程學學士學位,1970年于普林斯頓大學獲電子工程學碩士學位,1974年于斯坦福大學獲電子工程學博士學位。
蔣在半導體工業界的40年中,曾參與CMOS、NMOS、Bipolar、DMOS、 SOS、SOI、GaAs激光、LED、電子束光刻、硅基太陽能電池等項目。在臺積電,蔣尚義牽頭了0.25、0.18、0.15、0.13微米,還有90、65、40、28、20、6納米FinFET 等關鍵節點的研發,使臺積電的行業地位從技術跟隨者發展為技術引領者。
中芯國際與臺積電13年恩怨
中芯國際是世界領先的集成電路芯片代工企業之一,也是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芯片(晶圓代工)制造企業,成立于2000年。
近年來中國積極扶植半導體,在中國政府支持下,中芯發展勢頭猛烈,中芯已在 2015 年下半成功量產 28 納米,追上中國臺灣地區晶圓代工二哥聯電。

中芯國際 資料圖
臺積電是臺灣一家半導體制造公司,成立于1987年,是全球第一家、以及最大的專業集成電路制造服務(晶圓代工)企業。
2013年營收19.85億美元,晶圓代工市占率46%,為全球第一。2011年資本額約新臺幣2,591.5億元,市值約1,000億美金,為臺灣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臺積公司總產能已達全年430萬片晶圓,其營收約占全球晶圓代工市場的百分之六十。
說起兩家的糾葛,就不得不說到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
資料顯示,中芯國際由張汝京2000年創辦。此前張汝京曾是臺灣芯片公司世大積體電路公司的總經理。盡管世大積體成立時間不長,但因為創辦人張汝京在全球芯片業的盛譽,其掌握的技術和客戶資源足以讓其短時間能與臺積電平起平坐。
為了消除這個日漸強大的對手,臺積電最終說服了世大積體的第一大股東,然而這起收購居然讓張汝京毫不知情。
張汝京畢竟不僅僅是商人。比起50億美元的收購價,他更看重的是要自己創辦起一家能抗衡,甚至超越臺積電的芯片制造商。

張汝京 資料圖
隨后,張汝京憤然離職,來到上海創辦了中芯國際。和他一起來到大陸的,除了不少昔日世大的舊部,還有他掌握的當時世界最先進的集成電路制造設備和主流工藝技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