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赴臺掃貨遇阻 半導體業上演“三國殺”
而在國家戰略的推動下,擅長資本運作的趙偉國更加如魚得水。吳梓豪觀察分析道,趙偉國執掌下的紫光集團,可以像餓虎般收購的關鍵,在于其不斷創造"題材",從而使其不論在官方抑或市場,均可輕易獲得融資。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1/285624.htm對此,趙偉國將其簡單定義為"羊毛出在豬身上"。在前述2015年北京微電子國際研討會上,趙偉國曾直言紫光集團的資本運作模式為:"資本投我們,我們拿錢去做產業,資本再到資本市場去套利"。
"獵隼"張虔生:強勢并購阻擊紫光
2015年12月14日,日月光半導體宣布,擬以現金1313億元新臺幣,公開并購矽品精密全部股權,并將交易價格定在與紫光集團相同的每股55元新臺幣。
雖然不愿被日月光半導體收購,但前述矽品精密知情人士亦承認,如果趙偉國是餓虎,日月光集團董事長張虔生便如獵隼一般,每次對矽品精密的出擊均"快、狠、準"。
作為臺灣甚至全球半導體封測行業的舵主,張虔生必然不愿將日月光半導體在矽品精密的第一大股東位置讓于紫光集團。何況矽品精密本就是張虔生鞏固其江湖地位的重要砝碼。
祖籍溫州的張虔生,在業內早被賦予了"并購大王"的稱號。
1999年,張虔生主導并購美國最大的集成電路測試公司ISE Labs及摩托羅拉在臺灣的兩家相關企業。2004年,并購日本NEC山形縣集成電路封測廠。而從2007年開始,張虔生開始將目光轉向大陸,在上海、威海、無錫等地收購相關企業以拓展業務。
但在張虔生眼中,大陸半導體產業難盡人意。他曾在媒體采訪中表示,大陸嚴重缺乏人才、設備兩大半導體產業要素,即使在行業最為基礎的封測領域也仍未成熟。因此,張虔生不得不將擴張思路重新鎖定在臺灣。矽品精密,成為其首要目標。
2015年8月21日,日月光半導體突然宣布,以352億元新臺幣公開收購矽品精密25%的股權。當日,始料未及的矽品精密只能回應對此并不知情。
針對日月光半導體的"偷襲",矽品精密董事長林文伯隨即向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鴻海精密")董事長郭臺銘求助。2015年8月28日,矽品精密公布與鴻海精密達成策略聯盟,以每2.34股矽品精密普通股交換每1股鴻海精密普通股。換股之后,鴻海精密將持有矽品精密21.24%的股份,成為對方第一大股東。
然而2015年10月1日,日月光半導體宣布對矽品精密完成收購,取得其24.99%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10月15日,矽品精密與鴻海精密的換股計劃被矽品精密臨時董事會否決。
對此,吳梓豪分析說,聯合鴻海精密,雖然使得林文伯將輿論成功導向日月光半導體的行為系"臺灣首例惡意收購案",但鴻海精密的外資持股比例高達50%以上,林文伯以稀釋獲利的方式引入鴻海精密,無法獲得董事會通過。
"若連郭臺銘都幫不了林文伯,臺灣便無人再可以求助了。"吳梓豪說。直到趙偉國出現,林文伯轉而聯"紫"抗"日"。
來勢洶洶的紫光集團逼迫日月光半導體全面應戰
為防變故,日月光半導體于12月22日再次宣布斥資423.5億元新臺幣,啟動對矽品精密的第二次公開收購,目標為對方24.71%的股份。對此,矽品精密知情人士評價道,張虔生的風格,是不留給對手任何喘息的機會。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12月15日,臺灣在半導體產業領域暫停開放陸資投資,即2016年3月前不得對陸資入股臺灣半導體企業進行審查。
"如此一來,不管是矽品精密抑或紫光集團,目前只能以反壟斷來拖延時間。"吳梓豪說。
"棋王"林文伯:質疑壟斷換取轉機
因為各地反壟斷審核長短不一,矽品精密警告道,若日月光半導體未能在公開收購期間取得反壟斷主管機關的核準,應賣人股份將存在不可交割的風險。
相比于趙偉國的勇猛和張虔生的強勢,在商界被稱為"棋王"(圍棋業余7段)的林文伯,則沉穩得多。
1974年,林文伯奪得臺灣首屆圍棋名人戰冠軍,并以18萬臺幣的獎金投身商業,打拼出矽品精密。對林文伯而言,棋藝和商技密不可分。或因如此,即便張虔生步步緊逼,林文伯在節節退守中亦并不慌亂,更通過郭臺銘及趙偉國換得應對時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