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EDA/PCB > 業界動態 > 老一輩無法退休 年輕人看不到未來 臺灣的半導體業是時候創新了!

        老一輩無法退休 年輕人看不到未來 臺灣的半導體業是時候創新了!

        —— 只風光了一個世代就無力后繼
        作者: 時間:2013-09-23 來源:TechOrange 收藏

          《紐約時報》幾天前發了一篇針對臺灣科技業的報導,題目是〈臺灣晶圓產業為科技世界帶來力量,如今卻掙扎求生(Taiwan Chip Industry Powers the Tech World, but Struggles for Status )〉。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70133.htm

          紐約時報記者訪問日月光營運長吳田玉。日月光面臨的經營問題就是科技廠面臨的難題 -- 許多優秀年輕人不愿意投入臺灣的世界級晶圓產業。吳田玉說,當下很多年輕人在問,“為何要投入晶圓代工業呢?畢竟 Google、Facebook、Apple 等公司待遇好多了。”

          紐約時報是這樣描述臺灣產業的:擁有2,300萬人口的臺灣,是世界最大的晶片制造地,根據臺灣產業協會報告,光是去年晶片制造業就帶來 630 億美元營收,占了全球晶片總營收的五分之一以上。臺灣制造的晶片是全球許多電腦、智能手機、相機等電子產品的重要零件。即使在全球景氣下滑的近幾年,營收還是有不錯的表現,根據臺灣產業協會估計,今年臺灣半導體產業總收入預計會增加到 1.87 萬億臺幣,比 2012 年成長 14%。

          針對臺灣半導體業遭遇到的問題以及年輕人不愿加入的原因 ,臺灣科技博客TechOrange 的張育寧和盧恩廣對此進行了分析:

          在臺灣,25到35歲左右的職場中堅份子,最想做的工作是什么?

          這是我們身邊朋友的例子。

          臺灣的科技產業,只風光了一個世代就無力后繼

          國立大學文科碩士學位,想要安穩的工作環境,決定到竹科工作,五年內換了三家中型科技廠,做的都是人力資源部門的工作。過了股票分紅的黃金年代,薪水不高不低,只是沒有“小時候”想像的靠分紅買房安家的圓滿結局。公司裡手上有股票的“前新貴們”步入壯年,有的離婚有的家人分居兩地、有的不好不壞就是擔心手上的股票一天天貶值。

          每天下班回到租賃套房,就是上網看美國影集,週末回到城市和朋友吃餐廳,并在 FB 打卡讓生活看起來豐富一點。對產業發展和工作前景有點無奈,想要轉換跑道,但不知道要換去哪。

          偶爾跟同學閑聊,聽到某個年輕優秀學弟去了新加坡工作有些羨慕,回頭想想自己,還單身,出國工作應該沒什么問題,不過已經 35 歲,要再從頭拚一次,很難提得起勁。最想去的其實是臺積電,“如果我是這么沖的人,當初怎么會來竹科?”說得也有道理。

          另一對壯年夫妻,一樣從竹科科技廠出來,有幸趕上“股票分紅”最后一個黃金階段。兩個人都在“前”名牌科技廠領了幾年股票,在該賣的時候都先賣掉,不致于優渥無虞,但比起很多同事已經算是“出場時機”抓得準。然后,他們出乎所有親友意料之外,決定創業。

          從硬件廠的老本行出發,找了軟件人一起做軟硬整合的事業。公司開張半年,燒掉好幾張股票,年輕歲月和健康體魄換來的賣肝錢不是不會心疼,不過他們說,“大家都不出來做新東西,都只想要獨善其身,看看韓國這幾年的樣子,我們要怎么給下一代交代?”語氣一點都不激昂,不過表情非常嚴肅。

          另一個才 22 歲,大學理工科四年級,三個大學暑假從來都沒閑著,大陸、美國、英國、新加坡到處跑,不是旅游而是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外交營、創業營、交換學生,他說自己算是同學里面膽子比較大、比較活躍的(當然也是相對有資源的),每天逼著自己拓展視野“探機會”,很怕自己被淘汰,“不趕快找機會,難道要延畢然后念研究所到 30 歲,還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嗎?搞不好到時候賣雞排跟現在滿街小黃一樣競爭,碩士雞排噱頭畢竟不比博士雞排炫。”說得很酸,卻很真實。

          眾生相,三個例子不能代表全部。不過,我們很難不承認,臺灣從年輕世代到中壯年世代都一樣,面對就業選擇和職涯發展,心境和我們鄰近的中國大陸、韓國與東南亞市場截然不同。臺灣靠半導體起家,只風光了一個世代就無力后繼,科技產業環境就業結構,的確出了很大的問題。

          那么為什么年輕人不愿意加入?

          原因在于,許多半導體公司的獲利不斷下降,甚至賠本。而在硅谷的 Google、Apple 等科技公司,卻可以因為半導體產業的不斷創新,幫助他們生產更有創意、進步產品,而賺進大把大把的鈔票。吳田玉說:“我們在鍛鐵房里揮汗如雨的工作,卻是其他人幫我們收割、獲利。”而其他業界相關人士,也都跟吳田玉有相同看法,認為產業界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當前環境下獲取更多利潤?

          揮汗在“摩爾定律”下沖制程效率優勢,但是,根據專家說法,半導體制程在技術上很難再有所突破。只靠這一式闖天下,臺灣科技產業自然愈來愈捉襟見肘。

          危機就是轉機,晶片廠紛紛想新技術、新合作模式

          紐約時報訪問法國里昂諮公司 Yole Développement 的策略分析師 Pascal Viaud :“所有人遲早都會面臨這個問題,這個產業需要創新,以注入新的價值與活力。半導體產業的技術瓶頸不是臺灣獨有的問題,問題是,臺灣業者有沒有辦法找到新的路。”

          半導體制造的新路之一是生產 3D 晶片,以一層一層向上堆迭晶體管的方式制造。臺灣的勁敵南韓已經在這個領域有所突破,三星電子今年夏季時就宣布,將大量生產 3D 晶片,用于手機的快閃記憶體中。3D 技術雖然可以提升效率、減低成本;不過也拉高成本與復雜度,但這些新的商業模式都還沒有定論。

          例如,三星與英特爾的作法是,採取一站到位的服務模式,將設計、制造、組裝晶片集合成套,再銷售給設計、組裝手機、相機等產品的公司。這個方式的名稱為整合元件制造、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s),為大企業提供規模經濟與專業技術優勢,以因應當前的產業結構挑戰。

          另一個辦法則是更為專業化分工,各家公司負責不同生產階段,例如,日月光公司負責組裝與測試其他公司制造的晶片。支持這個方式的人認為,電子廠商比較喜歡專業的半導體制造商;四年前,加州晶片制造商 Global Foundries (前身是超微 AMD 的制造部門)的全球營運長曾說:“I.D.M 模式將不復存在!”

          當全世界的半導體商正在煩惱產業出路時,對臺灣而言,問題有更大迫切性,因為半導體產業對臺灣大、重要但是卻很分散。就在國際間許多產業龍頭結合時,臺灣幾乎沒有受到什么影響。比較明顯的調整,是半導體代工龍頭臺積電增加了晶片包裝服務,而第二大的聯電也宣布與 IBM 合作研發新技術。

          有些業內高階經理人對媒體說,其實不需要對半導體這個產業擔憂。與其羨慕蘋果、三星等高獲利公司,廠不如試著在汽車、健康等領域開發新市場。臺積電技術長孫元成這樣對《紐約時報》說:“是時候創新了!如果大家不合作創新,永遠沒有辦法退休。”

          老一輩苦于無法退休,年輕一輩的難題更大,他們看不到未來。



        關鍵詞: 半導體 晶圓制造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清区| 台南县| 横山县| 襄垣县| 曲靖市| 岱山县| 五台县| 咸宁市| 宾阳县| 台江县| 阿勒泰市| 五原县| 江都市| 保康县| 大冶市| 醴陵市| 津市市| 龙岩市| 准格尔旗| 双牌县| 黑山县| 万源市| 平度市| 孟村| 洪雅县| 舒兰市| 巴楚县| 涡阳县| 高阳县| 临高县| 内丘县| 天峨县| 涟水县| 佛冈县| 新和县| 阿克陶县| 孟州市| 德庆县| 雅安市| 理塘县| 河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