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EDA/PCB > 業界動態 > 智能手機“核戰爭”正迅速走向終結?

        智能手機“核戰爭”正迅速走向終結?

        作者: 時間:2013-09-18 來源:愛活網 收藏

          這臺手機是幾核的?半年前,如果你在電器城柜臺里相中了某款手機,這句寒暄十有八九是你的標準開場白。業內人士把這種現象形象的稱為“核戰爭”——一款手機的處理器“核心”越多,它在殘酷商戰中勝算也就越大。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70053.htm

          然而,在短短半年后的今天,情況卻發生了急劇變化——ARM計劃推出更節能而不是更多核心的架構;英特爾、高通、NV下一代手機處理器核心數量停留在4個;蘋果和摩托羅拉堅持雙核設計,并引入額外協處理器概念。一切跡象都表明,不單消費者,廠商們也厭倦了CPU里面的數字游戲。看似喧囂的“核戰爭”正迅速走向終結。

          幾個月前,“四核”、“八核”CPU還是各大手機廠商廣告詞里的重要賣點,為何在一夜之間,廠商們紛紛對它避之不及?

          用高通公司在一份文檔中提出的話來說,“因為在移動終端的功率和熱能限制內,通過簡單疊加CPU來應對日漸增多的計算需求,帶來的回報將越來越少。”翻譯過來就是:再往上加CPU,太熱,太貴,太耗電,而且提升太小了。

          功耗壁壘

          按照《2013年手機處理器指南》中的計算,頻率1.5GHz、使用TSMC28LP工藝的高通驍龍APQ8064四核處理器,單個核心的功耗大約是700mW,四個核心功耗加起來超過2.5W,這個數字已經接近一臺4英寸手機在通常條件下的熱量散發能力極限。

          高通新一代驍龍800處理器使用了更先進、漏電更小的TSMC28HPM工藝,但頻率也提升到了2.3GHz。在滿負荷工作時,單個核心功耗幾乎不可能低于APQ8064,已經有諸多測試證明了這一點。在功耗問題得不到解決的情況下,如果繼續增加處理器核心數量(例如推出“八核驍龍800”),手機的續航會陷入悲慘的境地。

          即使你不在乎續航時間,散熱問題也會成為攔路虎——一臺手機內部的熱對流環境是恒定的,它在單位時間內能夠散發出的熱量也是有限的,如果處理器的發熱超過這個上限,結果就是處理器溫度飆升至閥值,頻率自動降低,最終用戶體驗得不到任何提升。

          半導體行業從業人員把這種情況形象的稱為“不可逾越之墻”。“在半導體工藝既定、功耗指標被限死的前提下,我們能實現的單一集成電路規模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放大。”“你要不惜代價往上沖,就會一頭撞到天花板,掉進深淵,再也爬不起來”,一名前IBM半導體實驗室材料研究員如此對我們說道。性能存疑

          另一方面,即使不惜代價強行設計出核心更多的移動處理器,其性能是否能獲得同樣的提升,也要打一個很大的問號。

          高通公司副總裁沈勁表示,智能機處理器競爭很激烈,也很復雜,但移動處理器提升性不能通過“簡單地多加幾個核”來實現。沈勁強調,移動處理器不只有CPU一個部件,CPU起到的作用在整個移動處理器中最多占15%-20%,更多任務由GPU、DSP等其它專用引擎分別完成。很多和用戶體驗直接相關的如網頁瀏覽、導航、游戲等都是由GPU的性能決定。

          高通在本月初放出了一組頗具說服力的統計數字:高通實驗室專門統計了中國市場下載量排行前20的App,結果發現其中85%以上App運行時只調用了兩顆CPU內核,在最常見的10個App中只有一款App用到了第三個CPU核,而且只使用了4%。其他的九個App只用到兩個CPU核。把四核全部用上的App一個都沒有。

          相反,這些應用對處理器的GPU、DSP卻提出了一定的需求,如UI渲染會用到GPU,照片濾鏡則會用到ISP,傳感器使用SSP來計算......高通由此得出結論:簡單疊加CPU核數只會造成資源浪費,而無法帶來用戶體驗的提升。

          雖然高通這份調查硬件平臺僅涉及自家的驍龍處理器,但依然可以代表當前主流移動處理器的普遍情況——大家指令集都是兼容的,不管是CortexA7、A9還是A15,CPU核心數量大于4,對于現有的安卓App而言意義均不大。

          出路在哪里?

          很明顯,從2007年至今,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處理器發展模式實際上沿用了PC時代硬件更迭升級的固有思維方式——追求參數指標上的更高、更快、更強,而從業人員們忽視,或者說故意無視了一個重要問題——PC硬件大部分沒有移動需求,它們的能耗上限可以放得很寬,最頂級的PC處理器和顯卡幾乎不怎么關心功耗。

          如果移動處理器一味延續PC的發展思路,最終將付出慘重代價——你能接受一臺處理器有16個核心,但電池只能用半天的“旗艦”手機嗎?既然繼續疊加核心數量是死路一條,那么移動處理器的發展出路在哪里?實際上,已經有聰明的廠商給出了答案,那就是異構計算。在半導體工藝進步速度有限的情況下,異構計算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異構計算指將不對稱的任務分配給不對稱的處理單元完成,簡單的理解,就是“把工作交給最合適的人”。移動處理器內涵CPU、GPU、DSP、傳感器核心、通信模塊等多個部件,工作起來更像是一個大型的‘交響樂團’,而非CPU自己一人獨唱或者獨奏。依照數據類型的不同,將任務靈活的分配給不同的配件進行處理器,實現效率和性能的最大化,就是異構處理的精髓所在。

          以高通驍龍600處理器為例,它除了包含“Krait”CPU,還內建了“Adreno”顯示芯片、“Hexagon”DSP、攝像頭/視頻/傳感器核心、“Atheros”WiFi芯片、“Gobi”調制解調器等部件,如果開發得當,你可以為每個部件都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例如,諾基亞Lumia1020的4100萬像素攝像頭照片數據后處理器,就是在驍龍處理器的“Hexagon”DSP上完成的。

          異構處理如今已經成為業界公認的未來手機處理器架構發展方向。摩托羅拉MotoX算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作為一款2013年第三季度才問世的手機,MotoX“僅”搭載了高通驍龍S4雙核處理器,但它擁有摩托羅拉自行研發的兩個關鍵部件——它們被稱為“自然語言處理器”和“語境計算處理器”。

          這兩個協處理器為摩托羅拉自行研發設計,應用了摩托羅拉過去在DSP開發上的不少經驗,它們沒辦法處理所有的數據,但在完成專門工作的時候,它們的功耗遠低于普通ARM核心。也正是因為這兩個協處理器的存在,MotoX實現了無接觸控制、快速拍照、免觸控驗證、超長續航時間等附加功能。

          蘋果近期發布的iPhone5s也選擇了異構處理的模式。除了64位的A7雙核處理器,iPhone5s還搭載了專門的M7協處理器,負責處理處理器來自加速感應器、陀螺儀和指南針的運動數據。

          在iPhone5身上,傳感器數據是由主處理器完成處理器的,這就帶來一個問題:一些App需要持續使用傳感器(如Nike+),為了處理它產生的數據,iPhone5的A6主處理器需要時刻開啟。

          而到了iPhone5s時代,M7協處理器接過了主處理器的班,負責處理傳感器數據,M7只為“處理傳感器數據”這一種工作優化,功耗極低,可以有效減少A7主處理器的開啟時間,提升手機續航性能。

          “如果視硬件比拼為競爭的1.0時代,代表產品價值和用戶體驗革新的2.0時代正在到來。”一位移動處理器半導體行業從業人員在接受采訪時這么說道。“你所問的處理器‘核戰爭’,我們其實已經不太關心,那是上個時代的競爭模式了”,這位負責人略微不屑的說道。

        智能手機“核戰爭”正迅速走向終結?

        “核戰爭”正迅速走向終結?

        漏電開關相關文章:漏電開關原理


        關鍵詞: 智能手機 CortexA12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岫岩| 柯坪县| 华容县| 临夏县| 台中市| 兴宁市| 襄垣县| 临沧市| 弋阳县| 霍州市| 南靖县| 孟津县| 普安县| 剑川县| 永胜县| 云安县| 清新县| 昭平县| 嘉祥县| 营山县| 潮安县| 依兰县| 盖州市| 海城市| 革吉县| 开平市| 阜南县| 高平市| 邵阳市| 平湖市| 云南省| 卢湾区| 全州县| 靖州| 长沙市| 三河市| 太康县| 渝北区| 阿勒泰市| 宁国市| 九寨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