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在鏖戰中
產能尷尬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38377.htm近一年,臺積電經歷了半導體行業的冰火幾重天,而這一切似乎都能歸咎在“產能”問題上。
去年6、7月,移動終端銷售正處于周期性低谷,市場需求不足,導致上游芯片庫存壓力嚴重,整個產業鏈的毛利率下降,產能過剩的論調甚囂塵上。但是,當分析師們帶著悲觀情緒看待未來時,市場對臺積電28nm需求的預期超出了想象,臺積電股價在隨后的9個月時間內逆勢攀?升。
然而,就在臺積電的估價即將沖至歷史新高、市場盼望臺積電能夠提供足夠的28nm產能時,一些研究機構卻紛紛指出,張忠謀難以實現“年底20nm產能占全部20%產能”的承諾,加之臺灣科技股貼息行情影響,雖然臺積電第二季財報樂觀, 營收達新臺幣1280.6億元,創下單季歷史新高紀錄,但是其股價依然遭重挫,張忠謀也不得不再次站出來。
張忠謀的言辭并非純粹是安撫人心,因為他很清楚不管在哪個陣營,臺積電都是最重要的砝碼。據悉,蘋果與高通先后提出了以10億美元的代價,獲得臺積電的獨家供應。在股價受挫的背景下,張忠謀承認了臺積電“正在考慮單一客戶晶圓廠策略”。很快,臺積電股價就再次回到80新臺幣的高位。
不過,張忠謀這種表態似乎只是為“救市”的需要。老謀深算的張忠謀很清楚,作為專業的晶圓代工廠,與任何一家廠家走得太近,都會影響其中立性,而這是臺積電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臺積電財務長何麗梅對外表示:“你必須很小心。一旦產品線轉移,專用晶圓廠又將如何?我們想保有靈活性。”
2011年,臺積電營收高達146億美元,超過它排名之后的9家晶圓代工企業的總和,其市場占有率達50%以上,移動終端產業的命運可以說緊扣在臺積電身上。然而,在WP8時代開啟、移動終端更新迭代之際,產能緊張已經引起了臺積電的一些客戶謀變。
高通與臺積電稱被譽為是Fabless(無晶圓廠的芯片設計公司)+代工廠家的合作典范。但受困于產能問題,高通已經表示,該公司S4系列處理器的供應短缺狀況,將通過更多的代工廠商來解決。據悉,三星、聯電已經跟高通簽訂協議,為高通代工供應28nm制程工藝芯片。
另一家大型半導體企業美國豪威也是臺積電的大客戶,臺積電專門為其投資了幾億美元為其定制了生產線。不過,近期豪威卻入股武漢新芯,成為新芯第二股東主導運營,這意味著臺積電有可能在未來失去豪威的訂?單。
臺積電表示不會對客戶發表任何評論。但不少觀點認為,臺積電在產能擴張的過程中,如果過快,消費電子市場在周期性低谷時,這些產能就會缺乏市場支撐,等周期性扭轉后,原來的投資就會落后。
實際上,這種觀點在芯片廠家新一輪工藝制程的競賽中,早已過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