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芯片產業投資或跌入12年來新低
目前,一個按照全球頂尖標準設計建造的芯片生產工廠耗資將超過40億美元,而其最佳使用期限卻僅約為五年。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5545.htm芯片業高投入趨勢不可行
芯片公司MaxLinear的首席執行官Kishore Seendripu稱:“美國芯片業高投入、回報慢的趨勢極為不可行。”該公司是過去兩年里全美五家芯片上市企業之一。
多數美國芯片企業甚至放棄了自己生產由其自主研發的芯片,轉而將制造任務外包給中國臺灣的芯片代工廠進行生產。根據美國半導體設備和材料協會(Semiconductor Equipment and.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SEMI)公布的報告顯示,早在2005年臺灣就在芯片生產領域超越美國,并從那時起就一直鞏固著自身在該領域的領先位置。
MaxLinear生產的芯片產品主要應用于電視機頂盒、數字電視、個人電腦以及手機等產品,而Seendripu則使用自己的個人資金來為公司提供融資機會。
Seendripu表示,起初MaxLinear根本找不到投資者,隨后與其合作的兩家銀行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AG)和摩根士丹利都告知MaxLinear放棄IPO計劃。而就在強行進行IPO后,該公司的股價已累計下跌了25%。
市場對芯片需求不穩定
市場對電子設備需求的巨大變化使投資者對投資芯片產業持非常謹慎的態度。Seendripu稱,芯片產業內部需求的反復無常意味著,一家想要進行融資的芯片企業必須具有盈利能力,并同時擁有大型客戶作為支撐。
風投機構Tallwood Venture Capital的投資者Dado Banatao表示,他希望成為投資芯片業的“最后戰士”。這位擁有37年業內經驗的老資格風險投資者曾經擔任過美國國家半導體工程主管,并在尋找具有巨大升值潛力的早期初創企業方面擁有十多年的豐富投資經驗。
在過去五年里,Banatao一直在鼓勵其所在公司迅速向海外擴張,尤其是中國市場,以充分利用各國政府的支持政策以及低廉的生產成本優勢。
現年64歲的Banatao近日在公司位于加州帕洛阿爾托的總部辦公室接受記者采訪時稱:“我們都習慣于在硅谷率先成立科技公司,但卻直到公司發展規模逐步膨脹后才會意識到開拓國外市場給公司發展帶來的巨大機遇。從我們自籌資金的那一刻起,我們就一直在考慮拓展國際市場的可能性。”
從2009年初至今,進行IPO的中國芯片企業數量要遠遠超過同期的美國芯片企業數量。
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公布的統計數據表明,亞洲市場的增長促進了全球芯片業的銷售收入增長,據估計今年全球芯片業銷售收入將同比增長33%達到3000多億美元。
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總裁布賴恩圖希(Brian Toohey)稱:“美國芯片產業的發展已經相當成熟,其成本消耗巨大。該產業內的未來競爭將會非常激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