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電子標準在借鑒中創新
近日,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汽車電子標準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汽車電子標工委)正式成立。放在我國成為全球第一汽車生產大國、汽車電子業成為提升汽車業核心競爭力關鍵、加速建立符合我國市場和產業特點的汽車電子標準體系迫在眉睫的背景下考量,此舉對汽車電子行業標準體系的研究、制定和推廣具有重要意義,但直面汽車電子標準工作的困難、尋求“上路”之道或許比當下的喝彩更為實際。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1070.htm現狀:處于起步階段
·在影響面大、涉及產品多的公共基礎性標準方面的標準化工作取得了快速進展和階段成果。
·在汽車電子產業關鍵軟硬件的缺位是導致我國汽車電子標準制定滯后的客觀原因。
在中電標協汽車電子標工委“浮出水面”之前,我國在汽車電子標準工作方面業已“落子”。目前國內參與汽車電子標準制定的標準組織主要有兩家,分別為國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汽車標委會下的汽車電器分標委(TC114/SC15)和汽車電子與電磁兼容分標委(TC114/SC29)。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標準所所長、國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汽車分會副秘書長吳衛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我國在汽車電子標準領域的工作正在積極推進,除零部件和系統的產品標準(如各種傳感器標準、DC/AC、TPMS系統等)外,在影響面大、涉及產品多的公共基礎性標準方面,比如車輛電氣電子環境基礎類包括電氣環境、電磁環境(電磁兼容)、機械環境、氣候環境、化學環境及防塵防水等方面以及車用網絡通信協議類、嵌入式軟件類等等方面的標準化工作取得了快速進展和階段成果。這些公共基礎性標準不僅針對傳統內燃機車輛,對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也非常重要。
但顯然,這還不能改變我國在汽車電子標準領域的工作相對國際汽車電子標準還很滯后的現狀。中電標協汽車電子標準工作委員會秘書長郝飛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國內有很多整車合資企業,零部件企業中占主導地位的也都是合資或獨資企業,他們在開發過程中遵循的是合資外方的標準體系,對參與中國本土標準工作的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自主品牌企業的研發能力和經驗還在積累當中,尚未形成完善的汽車電子標準體系,標準制定工作也比較滯后。
“總體來說,我國汽車電子標準尚處于起步階段,主要原因是我國汽車電子產業處于初級階段。”上海航盛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金偉華指出,“一是國內幾乎沒有自主的汽車電子芯片,二是大部分中國企業沒有參與國際主流車廠與零部件企業共同制定的汽車電子嵌入式軟件開發中來,在汽車電子產業關鍵軟硬件的缺位是導致我國汽車電子標準制定現有局面的客觀原因。”
出路:要借鑒也要自主發展
·學習和借鑒國際標準體系肯定是需要的,但在發展過程中也要在自主創新上努力。
·好的標準體系能夠幫助整個行業發現一些技術領域的空白,引導并推動行業資源向這些領域傾斜,使突破的方向更加明確。
要在如此“缺位”的環境中讓汽車電子標準“卡位”,殊為不易。一方面,汽車業有很強的國際化特征,汽車電子標準需要參考和借鑒已然成熟的國際標準:另一方面,仍需要自主創新,以獲得更大的自主權和更多的話語權。
“對于國際化程度非常高的汽車行業來說,學習和借鑒國際標準體系肯定是需要的,但在發展過程中也要在自主創新上努力,特別是要把國內企業有相對技術優勢的方面作為重點,在有條件的領域要通過建立標準帶動和保護,不過要充分認識其中存在的困難、爭議和復雜性,而且要符合標準制定規則和程序。”吳衛強調說,“國內汽車電子企業不僅要在技術創新上堅持不懈,真正掌握核心技術,在加強研發投入和技術積累的同時要強化標準化意識。而且要特別重視汽車整車企業的支持與合作,增強市場競爭力,才能在標準體系的自主發展方面取得進展。”
郝飛表示,汽車電子標工委在建立標準體系方面主要考慮三個關鍵因素:第一,為自主品牌的汽車電子開發奠定基礎標準體系;第二,關注有中國特色的新興技術領域;第三,對接國家新能源汽車方面的產業政策,適應產業發展要求。因此汽車電子標工委的重點工作領域定位為三個方面:一是車輛功能安全和軟件,二是車載智能通信,三是新能源汽車電子控制系統。在總線系統已經成熟的協議領域如CAN、LIN、MOST、FlexRay等,將主要進行等同采用;在新興的總線技術領域將積極開展自主研發和國際合作,在標準制定過程中增加話語權;在汽車軟件開發方面,一方面要遵守國際通行的開發流程和質量標準,另一方面,要對國際標準進行適應性的裁減和優化,以符合國內汽車電子產業的發展現狀和中國特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