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話聯電30年
臺積電一成立,就主張走向晶圓代工,建立臺灣獨特的半導體發展模式,加上聯電在1985年時成為第一家上市的半導體公司,首度引進員工分紅制,更把IC設計與晶圓代工的分工發展模式發揮到淋漓盡致。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9052.htm員工分紅的制度指的是,原本屬于雇員性質的員工,因為替公司賺錢,而能參與公司的股票分紅,把員工變成股東,大大的提高了向心力。此舉吸引不少海歸派人才回臺,臺灣半導體產業的人才庫得而豐沛,這個時期,臺灣IC設計公司一家家開張,包括瑞昱、硅統、揚智1987年相繼成立。
在此時,聯電除了發展本業外,又開啟策略聯盟、分割創新。時任聯電董事長的曹興誠,1995年宣布與北美11家設計公司結盟,合資成立三家晶圓代工公司,接著又把內部一些設計部門獨立聯陽、聯詠、聯發科等聯家軍。
分割創新 邁向兆元產業
聯電后來靠著聯家軍的上市,轉投資收益水漲船高,今后,其轉投資IC設計公司的動向,也成為業界觀察半導體發展重要指標。聯電當年成立聯嘉、聯瑞、聯誠三家8寸晶圓代工廠后,也帶動臺灣8寸晶圓廠的蓬勃。
配合臺灣計算機代工市場起飛,DRAM需求熱,1996年,聯電跨足DRAM代工,工研院也衍生出世界先進公司成立,接著力晶、茂德、南科陸續成立,此時的臺灣半導體市場,已從邏輯制造再跨內存,這兩大主軸,一舉推升臺灣半導體走向兆元產值。
經營策略靈活的聯電,在1999年宣布「五合一」,確立晶圓代工市場老二地位,與臺積電之間的競爭從此展開,從市占率、技術、制程、人才,雙雄任何舉動都是業界話題。
聯電位于南科的12寸廠,是臺灣第一家12寸廠;與日立合資在日本設廠,也是臺灣第一樁半導體合資設廠案,種種搶先卡位的動作,顯見這家臺灣第一家IC公司,替臺灣半導體開出新路的企圖心。
“少了雙雄之間的較量,臺灣半導體業不可能在世界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位業界人士表示。
十年前,聯電更以輔助立場幫忙蘇州和艦成立,吹起臺灣半導體第一波西進風,即使十年來,聯電歷經和艦案等風風雨雨,考驗接踵而來,但創新的聯電,持續透過一連串組織與人事調整,讓市場耳目一新,現任聯電董事長是洪嘉聰、執行長孫世偉,兩人在財務與技術面上各有擅長,成為最佳拍檔。
曹興誠覺得,年經人有干勁,對很多事情勇于挑戰,不怕困難,愿意嘗試,也不會輕易說“不可能”,借由讓年輕人接手公司經營,才能讓公司得以永續經營,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
擁有股民最多的聯電,如今在政府合法前提下將申請將和艦并入聯電,不但是聯電下一個30年的轉折點,也是把臺灣半導體帶往第二個兆元規模的關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