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話聯電30年
30年前的5月20日,臺灣第一家半導體公司─聯電誕生,這是培育半導體界人才的搖籃,由于投身晶圓代工產業,為臺灣半導體打造完整上中下游產業鏈,孕育臺灣兆元產業基礎。聯電接著將借由合并和艦,啟動下一個30年的成長,揭開國內半導體兩岸產業分工的新頁。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9052.htm聯電將在20日于南科12A廠盛大舉辦慶生活動,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表示,當天將會和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透過網絡視訊,為聯電同仁加油、打氣。
面對聯電下一個30年,曹興誠認為,雖然半導體產業已經不像當年,擁有資本市場的優勢,但聯電處在一個對的經營模式,在財務體質良好的情況下,絕對具有競爭力;同時借由收購和艦,可以在大陸建立一座8寸晶圓廠,是進軍大陸的灘頭堡。
IC計劃 種下發展種子
聯電一路走來的發展歷程,象征著臺灣半導體業發展的重要脈動,包括整合、并購、創新、轉型,意味著半導體產業也隨著經濟環境的變遷,而有不同的走向。
目前市值近2,000億元新臺幣的聯電,是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次于臺積電。聯電的成立,源自于34年前,工研院催生“半導體計劃”下的民間產物。
當年經濟部長孫運璇所推動的IC計劃,埋下聯電成立的第一顆種子。1974年,時任美洲技術顧問團(TAC)顧問的潘文淵,向孫運璇提議臺灣要發展科技業,成立“IC計劃”。
IC計劃希望把臺灣電子業從加工導向升級為技術導向,獲得政府大力支持。1976年,工研院第一任院長、旺宏創辦人胡定華率領一批不到30歲的年輕小伙子前往美國RCA(美國無線電公司)學習半導體CMOS技術。
好比種植需要肥料,RCA取經之役,成為臺灣發展半導體業茁壯的重要養分,也是聯電成立的根基。IC計劃的目的,是把工研院取得的技術在民間生根,臺灣才能建立半導體產業。
赴美取經 學得一身本領
當年那批不到30歲的年輕小伙子包括: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臺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華邦前總經理楊丁元、世界先進董事長章青駒、資策會董事長史欽泰,這批先鋒部隊,現在都是半導體業者的一方霸主。例如蔡明介即在大陸成功起掀起山寨機風潮,成為山寨機之父,以破壞性創新顛覆手機產業的品牌世界。
在胡定華的堅持下,1979年,工研院首座3寸IC示范工廠順利技轉民間,于是聯電來年成立。
聯電第一任總經理是前硅統董事長杜俊元,而時任工研院電子所副所長的曹興誠被胡定華相中,請至聯電擔任副總協助杜俊元營運,足智多謀的曹興誠,又找來擅長營銷的宣明智一起搭檔。
1982年,曹興誠成為聯電第二任總經理,就此與宣明智兩人帶領聯電,走向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的地位,同一年聯電正式量產,當年的IC計劃經過播種終于萌芽。產業界都認同,聯電象征著臺灣半導體業正式擁有技術量產實力。
曹興誠和宣明智兩人的合作默契,也為業界津津樂道,即使和艦案爆發,迫使兩人在五年前雙雙退居幕后,他們至今仍是聯電兩大靈魂人物。
聯電成功量產,工研院在1987年,再由電子所衍生成立臺積電,并由時任工研院院長的張忠謀一手主導。
評論